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七夕节” 分类相关的 “诗” 列表

“七夕节” 简介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标题(作者) 内容 分类
作者:李居士碧 (清朝)
佳会无多独忆秋,罗帷碧汉两悠悠。 泪光几满轻绡轴,瘦影难登明月楼。 有约喜闻青鸟至,无眠愁见绛云流。 年来鹊使今何在,银浦从无一叶舟。
作者:王翙 (南北朝)
终年恒弄杼,今夕始停梭。却镜看斜月,移车渡浅河。 长裙动星佩,轻帐掩云罗。旧愁虽暂止,新愁还复多。

七夕卧病

作者:郑愿 (唐朝)
玉露三秋早,反河七夕初。不应须卧疾,为曝腹中书。
作者:薛映 (宋朝)
银河耿耿露溥溥,彩缕金针玉佩环。 天媛贪忙为灵匹,几时留巧与人间。
作者:沈叔安 (唐朝)
皎皎宵月丽秋光,耿耿天津横复长。停梭且复留残纬,拂镜及早更新妆。彩凤齐驾初成辇,雕鹊填河已作梁。 虽喜得同今夜枕,还愁重空明日床。
作者:张秉 (宋朝)
斜汉西倾桂魄新,停梭今夕度天津。 世间纵有支机石,谁是成都卖卜人。
作者:何仲宣 (唐朝)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

作者:杨朴 (宋朝)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作者:刘衡 (汉朝)
忽似惊涛半夜生,天公惯作不平鸣。雨催电杆灯无焰,风震山楼壁有声。 大木拔教横径卧,飞花卷向隔墙萦。几多茅屋无干土,愁倚危床坐到明。

七夕

作者:倪涛 (宋朝)
玉殿凭肩共语时,风清月坠有谁知。 梧桐秋雨三山远,始信生前有别离。

七夕感兴

作者:木庵 (宋朝)
轻河如练月如舟,花满人间乞巧楼。 野老家风依旧拙,蒲团又度一年秋。

乞巧

作者:林杰 (唐朝)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

作者:薛秉 (宋朝)
红蕖烂漫碧池香,罗绮三千侍汉皇。 阿母暂来成底事,茂陵宫树已苍苍。

七夕漫成

作者:吴哲 (明朝)
乌鹊梁成岁一过,灵风此夕度鸣珂。 鸾钗再合骈金股,牛渚重来失素波。 巧落人间征应少,愁归天上别离多。 回车月黯无消息,香雾云鬟奈尔何。
作者:张仲容 (元朝)
云压高城雨散丝,万家秋气入罗帷。 巧棚七夕喧邻里,小宋明朝定有诗。

江舟七夕

作者:赵崇任 (明朝)
七月浮槎秋未来,楚天摇落雁先哀。 边厓五语三城戍,江上初传七夕杯。 篱菊此时零落满,南冠何日对花开。 美人心事他乡话,西蜀缄书手自裁。

七夕

作者:吴绡 (清朝)
星光历历汉悠悠,怅望双星独倚楼。 莫谓人间多别恨,便疑天上有离愁。 梁清谪去谁相伴,子晋归来合公游。 惟有月娥应最妒,一轮风露不胜秋。
作者:丁善仪 (清朝)
云影淡,露华凉。 虫声如雨漏初长。 寻盟有约邀新月,乞巧无缘炷晚香。 陈钿盒,奠琼浆。 一灯摇梦费思量。 遥知语笑情方惬,都向天孙问七襄。

七夕

作者:方觐 (清朝)
佳时卧病更添愁,枕簟凉生觉早秋。 荩箧尽教尘网遍,三年不上曝衣楼。
作者:李芳椿 (清朝)
炎晖酷不休,鸣禅号秋树。 谁与涤尘襟,赖有良朋晤。 高会大江滨,霏霏吐情愫。 情浓兴益佳,但愬杯无数。 今古事何常,庸流枉驰骛。 潮生舟不停,远峰青如故。 爽气豁人怀,可以望朝暮。 空怜乞巧文,柳生死章句。 合坐发新欢,悠然得杯渡。
总条数:624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