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七夕节” 分类相关的 “诗” 列表

“七夕节” 简介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标题(作者) 内容 分类

七夕

作者:杜审言 (唐朝)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珮,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作者:杜审言 (唐朝)
一年衔别怨,七夕始言归。敛泪开星靥,微步动云衣。 天回兔欲落,河旷鹊停飞。那堪尽此夜,复往弄残机。
作者:王家枢 (清朝)
痴情多少寄瑶琴,暂捲帘钩耐冷侵。 盼断银河秋耿耿,半庭凉露湿鞋心。
作者:王家枢 (清朝)
自怜生小不风流,不解悲秋不解忧。 艳说女牛今夕会,倩侬惹起十分愁。
作者:王家枢 (清朝)
相传良夜会神仙,风送笙歌设画筵。 定有美人天上降,倚阑斜睇不成眠。
作者:王家枢 (清朝)
瓜果庭前月渐移,红丝穿罢醉佳期。 天孙如许人间巧,一点灵机付阿谁。
作者:王家枢 (清朝)
瑟瑟凉飙半夜时,霓裳仙子来何迟。 可怜天宝年年恨,不是嫦娥那得知。
作者:黄克晦 (明朝)
绛河垂地七襄回,弦月无云半壁开。 何处笛声传《折柳》,满庭秋气飒苍苔。 遥疑灵鹊桥边落,暗度穿针席上来。 莫遣天孙闻此曲,欢情离恨正难裁。

七夕

作者:祖咏 (唐朝)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作者:熊鉌 (元朝)
今宵无月烛,鬃瓢泻银河。谁言滂沱泪,恨此离别多。 尔会亦云数,吾感亦如何。
作者:熊鉌 (元朝)
东都亦论道,忽梦金光身。太和岂无治,髽发终殊伦。 夜半一炷香,命世胡邅屯。
作者:熊鉌 (元朝)
混之再开辟,唤觉千载迷。龙门空宝匣,明月照玉溪。 五纬集未久,又报填旅奎。
作者:熊鉌 (元朝)
高高不可问,神光终朦胧。云锦不成报,谩尔欺盲聋。 柱维久倾折,会有补炼功。

客中七夕

作者:唐秩 (明朝)
昨夜江中雨洗车,梦回宫禁忆东华。 化生盆里曾留种,乞巧楼前未散花。 鸟鹊已成天上路,江山还隔海边家。 无情离别心何许,要借当年奉使槎。
作者:柳应芳 (明朝)
七夕画衣裁,一花一色开。 当筵翻酒湿,争道渡河来。

七夕

作者:允禧 (清朝)
银河脉脉渡云軿,未拟穿针倚画屏。独向闲阶风露下,夜深无语拜双星。
作者:许敬宗 (唐朝)
牛闺临浅汉,鸾驷涉秋河。两怀萦别绪,一宿庆停梭。 星模铅里靥,月写黛中蛾。奈许今宵度,长婴离恨多。 婺闺期今夕,蛾轮泛浅潢。迎秋伴暮雨,待暝合神光。 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
作者:许敬宗 (唐朝)
一年抱怨嗟长别,七夕含态始言归。 飘飘罗袜光天步,灼灼新妆鉴月辉。 情催巧笑开星靥,不惜呈露解云衣。 所叹却随更漏尽,掩泣还弄昨宵机。

七夕

作者:卢柟 (明朝)
银阙含秋星欲烂,天孙脉脉度河汉。 仙鬟玉珮那可闻,佳人夜半开帘看。 阶前月色疑有霜,独坐穿针向画廊。 东方日出乌鹊晓,天上人间枉断肠。
作者:刘骏 (南北朝)
白日倾晚照,弦月升初光。炫炫叶露满,肃肃庭风扬。 瞻言媚天汉,幽期济河梁。服箱从奔轺,纨绮阙成章。 解带遽回轸,谁云秋夜长。爱聚双情款,念离两心伤。
总条数:624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