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泼水节,又称“桑建节”或“浇花水节”。桑建为椎栗树神之名,他曾战胜恶魔,为人们带来幸福。所以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开始过泼水节之时,青年男子都要聚集上山采集椎栗树花。回来时,村内妇女听见象脚鼓声,都到村外迎接,小伙子将花束赠给姑娘,姑娘则回赠以刚刚打制的粑粑。食完后一起歌舞回村,将采来的花束一圈圈地扎在事先准备的竹竿上,成为花塔,或制成花轿,大家围着歌舞,直到深夜。第二、三天,主要浇花,男子敲击象脚鼓与锣等,扛四色旗走在前面,姑娘排成长队到河里挑清水回来浇泼花塔、花轿及轿中佛像。第四天为节日高潮,先请村内50岁以上妇人依年龄排成一队,由姑娘将清水泼在老人们的衣袖或所持的汗巾上,以示祝福长寿。然后未婚男女互泼,他们泼水时十分讲究礼节,同性别及年龄相差大的不能互泼。泼水前要用歌声询问对方是否同意,如同意后,由男方先泼,女方泼还,并互相祝福。对方不愿意时,不能强行泼洒。泼完后,有情人相约去草坡或山地对歌,尽兴而散。
居住在云南昆明西山大、小勒姐村的彝族过去还有“祭太阳神节”和“祭太阴神节”。前者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届时村中小庙内贴有用五色纸剪贴的“太阳菩萨”大字,下供雕有类似太阳的莲花图案的供品。全村居民来此敬香叩头、念诵《太阳经》七遍,祈求太阳神保佑农业丰收,人畜兴旺,经过这个节日的祭祀,使得这里“荣日耀明月,星宿多辉煌,俯察于地里,四时不反常”。(《爨〔cuan窜〕文丛刻·献酒经》)到了农历三月十三日,又要举行祭太阴神节,在当晚月光皎洁之时,老年妇女聚集到村中小庙,在黄纸剪贴的“太阴菩萨”字下,以豆腐片、土豆片、油炸荞丝和米饭、水果等作供品,向月神磕头敬香,念《太阴经》七遍及《太阳经》三遍,祈求月神护佑家人无病无灾、平安兴旺。
关于泼水节,傣族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古代有位神将一年划分为旱、雨、冷三季,并规定了人间播种、中耕、收获的时间,交给另一神掌管。但该神胡作非为,下雨降温不按时,使人间冷热无常,旱涝频仍,瘟疫流行。最高天神英打拉提知道后,便扮成小伙子与该神的七个女儿“串姑娘”,暗中告诉她们父亲的恶行,使这七个姑娘联合起来,大义灭亲。但她们父亲的头颅落地以后便生火灾,姑娘没法,只好轮流抱着父亲的头,不使落地。每当轮换下一人后,姐妹们便打水来冲泼在前一个姐妹的身上,以冲去秽气污臭。傣族百姓为了纪念这几位明晓事理的姑娘,所以每年也在人间泼水,为她们洗身祝福。这个传说,为泼水节增添了扬善抑恶的正义精神。
丽江纳西族的“三朵节”,在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也是一个盛大的祭祀节日。纳西语作“三朵颂”,即“祭三朵”之意。关于三朵的说法甚多。一说三朵又称北岳,为纳西族地区玉龙雪山的象征,元世祖曾给其封号为“大圣北岳定国安邦景帝”。故而三朵神被作为民族保护神年年祭祀;另一说三朵是纳西族木土司的大将,在一次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不幸牺牲,后人在其战死之处建“三朵阁”(即“北岳庙”)作为纪念。因三朵属羊,故在农历二月和八月的羊日进行祭祀。以二月里的第一、二个单日的祭祀最为隆重。现在自治县政府已决定二月初八为纳西族的传统节日,这时正值山茶盛开,春光明媚,法定放假一天,并开展各种庆祝活动,把三朵节的意义和内容,都推进了一大步。
住在云南省富民、武定一带的彝族支系密且人,每年腊月三十日也要祭拜山神,彝语叫作“白兴诺”,即“祭山神”之意。密且人认为在众多神祇之中,山神最为重要,因为他能保佑粮食丰收、人丁兴旺及狩猎成功。如遇瘟疫和灾难时,山神也能灭病祛灾。因此,腊月三十日晚,家家户户要先往寨中的山神庙前杀鸡,然后才能回家过除夕,将旧历过年与祭山神的节日结合起来。
德昂族过泼水节时,男青年将自己编织的竹篮,在节日前送给中意的姑娘。在节日时,姑娘背的就是这个竹篮,表示她已爱上了这个小伙子。节日的第一天,又叫“采花日”,人们身着盛装,敲铓锣、象脚鼓上山采花,傍晚回村。回村后互赠鲜花,以示友好、吉祥,入夜则欢聚歌舞。次日为泼水高潮,姑娘头插鲜花,各家以米粑、幡旗、桂香、蜡条送往佛寺供奉。人们围塔聆听佛爷念经。浴佛仪式后,人群以象脚鼓为前导,到泉边河旁,热烈泼水。文泼者用花枝沾上舀在勺中的净水,轻洒于对方背上,并为之祝福,被泼者高兴地接受。武泼者则互相追逐,以大量的水泼向对方,被泼者可以躲闪。第三天为节日尾声,青年男女在泼水之余,找意中人谈情说爱,追求异性的垂青。
著名的泼水节,流行于滇西和滇南的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地区。每年农历清明节前后举行,此时也正是傣历的新年。一般认为此节日起源于印度,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由用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而来。故又称“浴佛节”。它大约随小乘佛教的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等地区。一般举行三到四天,第一天是除夕,第三或四天为元旦,中间的一至二天为“空日”。节日开始,妇女们要清扫竹楼、街道,清洗家具、衣物等。青年们采摘野花到佛寺献佛,并堆沙造塔几座,围坐听佛爷念经。中午,将一尊佛像置于院内,担清水浴佛。佛寺礼毕,青年们和男女老幼四出互相泼水为戏,表示祝福。不少人被泼得全身透湿,但却十分高兴,认为能够吉祥如意。各家要制作传统的“毫咯素”(糯米粉加红糖及一种叫咯素的香花,用芭蕉叶包成小包,蒸食)、“毫火”(用蒸熟的糯饭舂烂,加红糖,制成圆片,晒干后用火烤或油炸而食)、烤鱼、青苔菜和饵等民族风味食品。此外还有赛龙船、青年男女间丢包、放火花、放高升(长竹竿顶端缚以装有火药的竹筒,点燃后飞升天空)、放孔明灯(用宣纸糊成长圆形灯,高约六米,直径二米,下留小孔,以热烟熏孔,并点燃缚在孔上的沾油布团,产生热力使其上升,如明灯悬空)等活动。人们在铓锣、象脚鼓的伴奏下,尽情歌舞。孔雀舞、篾帽舞等优美动人。活动场所附近就是赶摆(赶圩)之地,各种食物及日用品一应俱全。
布朗族在关门节开始时,各家要送一对蜡烛、一朵鲜花到氏族长(高嘎滚)家,祭祀祖先灵位。并跪下为祖先象征性地洗手洗脚,以求幸福。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开门节,十四日晚,寨里老人要到佛寺附近的竹楼去住,听佛爷讲经,经文大多是劝人行善的佛教故事等。佛爷还要给来听经的老人滴水祝福。承头赕佛的人要向佛寺献礼。人们也跳象脚鼓舞、燃放火花、放高升,以示庆祝。
云南省宁蒗〔lang浪〕县永宁一带纳西族的支系摩梭人过着母系家庭的生活,他们崇拜当地泸沽湖畔的格姆山(又称狮子山)上的女神,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要过一个“转山节”。人们身着盛装,携带美酒佳肴去格姆山上祈祷,并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据说女神原来是一位善织麻布的美丽姑娘,她十分聪明能干,能将所见的鲜花绿草、自然风光织进麻布之中,使一位男神爱上了她。于是在七月二十五日这天用狂风将她摄上了天,使得当地的百姓无比惊慌。后来男神终于放了姑娘,但她已无法回到人间,就成为了格姆山上的女神。遇到风暴或野兽到来时,女神会大声呼喊,向摩梭人报警。于是摩梭人每逢姑娘遇难之日,便到格姆山下祭祀女神,并欢乐聚餐,举行抢抱酒罐的比赛等等。通过节日来感谢女神对人间的眷恋,保佑这一带人畜平安,农业丰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时候,他们也举行拜瓦哈山的活动。据说过去有西藏活佛阿包奇者来到这里,看到雄伟的瓦哈山,就告诉当地的摩梭人,要崇拜祭祀男性的瓦哈山,就会生活兴旺。因此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形成了一个朝拜瓦哈山的节日。
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民,在希吉拉历八月十五日过“白拉提夜”,称为“转夜”或“念夜”。“白拉提”是波斯语音译,为“忏悔”之意。相传真主安拉要在这一夜决定人的生死祸福;又传说这一夜安拉降临到天堂最下层,赦免将死者之罪,并放宽进入天堂的条件。因此大部分回族群众在白天要斋戒,夜晚要诵经、礼拜、布施、祈求安拉的护佑。过去要请本坊阿訇到每家每户去念“白拉提”,当夜全部结束。后来因为阿訇人数少,当夜念不过来,所以改为延到15日的几天之内念完。
台湾高山族在每年二月春耕之际,有祭祀祖先的节日,称作“祭奥夫特”(意为祭祖先灵魂)。祭祀以“社”为单位,在专门的祭台上设置祖先灵位,用米酒、饭菜、水果作供品,唱有关的祭祀歌。事后,还举行歌舞活动。这种祭祖节日在很多民族中都存在。但具体日期各不相同。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据规定,穆斯林在希吉拉历九月内斋戒。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第二天就开斋。如未见月,开斋节顺延,一般不超过三天。
在西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农区,还流行有传统的晒佛节,各地过节日期不尽相同,一般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到时,各寺院将珍藏的巨幅布画或锦缎织绣佛像取出,展示于山坡或石壁巨岩之上,供大家观瞻。布达拉宫和扎什伦布寺都有巨大晒佛台。布达拉宫在每年藏历四月中旬,由数十个年轻力壮的僧俗人士,将长约100米的五色锦缎堆绣佛像从室内抬出,悬挂于第五层楼的楼壁南面,每年悬挂一到数幅,僧人面对佛像诵佛经,顶礼膜拜。扎什伦布寺在四月十五日晒佛,塔尔寺在正月十五日于山前晒佛,每年展示狮子吼佛、释迦佛、宗喀巴及金刚萨埵〔duo朵〕佛像中的一种。小寺院的晒佛规模较小,四川理塘寺于每年正月十五日在寺内晒佛,与酥油花会同时进行。
我国东北的朝鲜族,也在农历三月初三的“三巳日”进行祭祖活动。这一天,妇女们上山采集金达莱花,制作食品用以祭祀。同时,她们也带酒菜举行踏青、春游活动。祭祖活动不仅仅是对于先人的怀念,而且也有祈求祖先保护后代子孙人丁兴旺、平安幸福的意义在内。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般有这样几个大的节日:如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库尔班节、白拉提夜节等。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节日。穆罕默德生于公元570年,希吉拉历的三月十二日,相传死于伊斯兰教历的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8月6日),所以该日称为“圣纪”和“圣忌”。中国穆斯林习惯将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故有此圣纪节。在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中都过此节。届时,清真寺装饰一新,人们到寺里听阿訇〔hong轰〕诵经、讲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并举行节日会餐。有的穆斯林还向寺院捐“功德”(钱和物)。有些人家还用红糖、面粉制作炸油香或蒸糕,互相赠送。有的地方还进行耍狮子、舞龙灯等活动。
云南大理等地的白族,信奉“本主”是村寨的保护神。各村本主各不相同,但也有几个村寨合供一个本主的。各村建有本主庙,供着用香木雕成的本主像。有自然神、龙舟神;较多的是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如南诏王细奴罗、段赤诚、杜朝选、百洁夫人等等。每年该村本主的生日或忌日,就要过“本主节”。届时,全村群众要敲锣打鼓,吹着唢呐,从本主庙中把本主请出神龛,用花轿或牛车接回寨内,安放在公房神台上。男女老少盛装在广场上举行耍龙、舞狮、踩高跷、唱乡戏等种种活动。求本主显灵保佑。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的“绕三灵”节日,就是悼念大理地区统辖“五百神王”的中央本主段宗榜的活动。传说南诏的爱民皇帝段宗榜到五台峰下进香,不幸暴病去世,所以民众都往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绕行三天三夜,以示哀悼,故有绕三灵之称。
新疆地区的斋戒节日称作肉孜节,是波斯语的音译,有“斋戒”的意思。斋月期间,要在日出之前吃封斋饭,整个白天不能吃喝,要克制私欲,断绝邪念,以示对真主的笃信,只有小孩及老弱病人可以例外。到了夜晚,可以饮食说笑,邻舍聚集在一起。斋月满后的开斋节一清早,教民就沐浴去清真寺礼拜,互相祝贺,互赠油香。在新疆有的信仰伊斯兰教地区,前一夜各家诵经不辍,一夜不睡。天亮时在院内树上挂一油葫芦灯,油尽灯落时,要踩碎葫芦,表示一切灾难都被破除。人们纷纷上街,给马扎满红色布标,马鬃与马尾上还用红绸束上野鸡毛,显得喜气洋洋。各家都准备了奶茶、杏仁、葡萄干、蜂蜜,以及糖果点心,招待来客。
开门节在关门节后的三个月,为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十月中旬左右),多在秋收后举行。当日,佛徒们取出佛座上的物品烧掉,以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们便身着袈裟,出门宣传教义。十七日开始盛大的赶摆活动,在大青树下,筒帕、首饰、饵丝、牛干巴、糯米甜酒等等,应有尽有,成为一个物资丰富的市场。老年人入佛寺拜佛念经,求家庭幸福。中年人热心于象脚鼓比赛,观看孔雀舞和傣戏等。青年男女则在花伞下喁喁细语,有的相约带上食物到幽静处谈情说爱。开门节宣告日常生活的开始,人们也放火花,放高升,点孔明灯,以畅快的心情恢复游乐、恋爱、出外、串亲等种种活动。
居住在黔东南地区北部的侗族人民,每逢农历六月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要举行有一定程序的祭祖活动,叫做“六月节”。早在节日的前12天,同宗的各家主妇要按长幼顺序,列队到河边洗净粽粑叶、干蕨菜、糯米等,然后制作甜酒及各种食物。过节时,要蒸糯饭和鱼,鱼必须鳞鳍完整。并以瓜、菜和新玉米一起煮成一锅不放盐的烂菜。然后在长桌上依各房顺序分别在云南叶上盛以饭、烂菜、鱼、蕨菜等食品,祭祀祖先。每房在饭前都要烧化纸钱,念祷词,祈求先人保佑。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的达斡尔族中,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也要举行“敖包祭”的活动。达斡尔语称作“敖包沃贝”。在达斡尔族居地附近的高岗或山上有用石块堆成的圆锥形的敖包,是民族保护神或山神的象征。届时,人们身着盛装,以煮熟的牛、羊、猪肉为供品,聚集敖包四周。敖包上插着带有青枝绿叶的柳树或桦树枝,以及彩旗、布条等,象征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祭祀时,要在敖包四周点香,并向它祭洒白酒和奶酪。萨满的助手巴格其要朗读祭文,萨满则围绕敖包跳吉祥舞,唱求神歌。所有参加者都向敖包磕头叩拜,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牲畜健康。祭后,大家共食祭品,并举行赛马、射箭、摔交、歌舞等活动。
基督教传入我国以后,在一部分彝、苗族及云南边境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其节日如圣诞节等,各地大致相同。
古尔邦节,又作“库尔班节”,阿拉伯语又称“尔德·阿祖哈”,“尔德”有节日之意,“阿祖哈”为牺牲、献身之意,故又译作“宰牲节”。也有译作献身节、孝忠节的。在希吉拉历十二月十日举行,也是朝觐者在麦加活动的最后一天。据传说,古代北部阿拉伯人的始祖易卜拉欣,曾梦见真主安拉启示他杀亲生子玛仪勒以示对真主的虔诚。当易卜拉欣准备遵命执行之际,安拉忽派使者牵一黑头羝〔di低〕羊而来,说已领略易卜拉欣的忠心,让他以宰羊来代替献子。从此以后,当地部族就保留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新疆信仰伊斯兰教各族对古尔邦节十分重视,届时要洒扫庭院,盛装打扮,宰杀牛羊。一般不宰不满二岁的小羊和不满三岁的小牛、小骆驼。也不宰眼瞎、脚瘸、割耳、少尾的牲畜。所得的肉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待客人,一份施舍给贫穷孤寡老人。但不能出售。羊皮交清真寺,血与骨则埋于地下。人们来到张灯结彩的清真寺,握手拥抱,互祝节日愉快。大家在教长伊玛目带领下,举行节日会礼,听阿訇念古兰经,看宰牲仪式。亲朋好友互相到家中探望,共同品尝抓饭、羊肉等。男子聚集清真寺广场,拉手成圈,共跳舞蹈;妇女则在家中庭院里,在热瓦甫和手鼓伴奏下,跳起轻快热烈的民族舞。在这个节日里,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还举行赛马、叼羊等活动。
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曾信仰萨满教,视树木为神灵。他们过“四月十八节”,在这一天要宰牛杀羊奠祭树神,并举行骑马射箭活动。这也是一个由萨满教信仰发展而来的节日。
居住在云南省兰坪县的怒族,自称若柔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山川、河流、森林、巨石、太阳、月亮等自然景物。每年要举行“祭山林节”,由全族男子参加。他们集中在山上的一片神林之前,由巫师主祭,杀黑羊祭祀。祭毕,就地煮羊肉会餐。通过祭山林节的活动,求得神灵的护佑。
小乘佛教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二世纪,印度佛教分出“救度一切众生”的大乘教派,他们将原来只求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后来作为佛教教派的专用名词,已不再含有贬意。大约为在公元6至8世纪,小乘佛教传入我国傣族地区,除了傣、布朗、德昂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外,部分阿昌族和佤族地区也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傣族)、开门节(傣族)、豪瓦萨(布朗族关门节)、奥瓦萨(布朗族开门节)等等。
林卡节,藏语称“赞林纪桑”,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日至二十四日在拉萨市郊柳林内举行。据说此时世间诸神聚会,群众普遍燃起一种香树枝,香烟缭绕,以示对神佛的供养。这是藏传佛教的祭神节日。而在传小召期间,于藏历二月二十九日又有一个驱鬼节,要在拉萨鲁广场举行驱鬼仪式。传说“鬼”为一个本教徒,是灭佛大臣,名恩兰·达扎路恭。举行驱鬼仪式时要有一名喇嘛扮演成半黑半白的面貌,人们齐力把他驱逐到郊外。扮鬼的人要到桑耶寺住宿几天,才能偷偷地回拉萨。
云南省梁河一带的阿昌族认为,古时候没有天和地,只有“混沌”。后来从“混沌”中闪出光,才有了明和暗、阴和阳,以及天公“庶帕麻”和地母“庶米麻”。庶帕麻用五彩石造了天空,又用雨水拌金沙做成太阳,用雨水拌银沙造了月亮,最后以自己的乳房分别做了太阳山和月亮山,从此男人就没有了乳房。地母庶米麻则拔自己的脸毛织成大地,从此女人们没有了胡须。随后血流成海,宇宙有了生机。天公与地母结合,产生了人类。天公教会人类进行狩猎、熟食和建筑房屋,地母则教会人类掌握刻木记事,用占卜和咒语驱赶疾病与灾难。为此阿昌族民众要在每年农历的二月马日,五月二十八日、六月二十五日等三次过地母祭的节日,每次都有祭祀活动。第一个节日是祈求地母护佑全寨平安,那天忌下地作工,也不准外人进寨,每户要出一男子去集合聚餐。第二个节日是为了祈求地母保佑牲畜兴旺,祭后,要一起商讨牧畜方面的事情。第三个节日则是希望地母保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届时全寨聚集,设供焚香,祭毕将沾有鸡血和贴有鸡毛的竹片插在每块田里,并念咒语,以求驱除鸟兽虫害,保障丰收。所有祭地母活动都在大青树下举行,祭时不得动土,也不能舂米,整个节日充满了宗教气氛。
在一部分傣族、彝族中,也有崇敬山神的节日。居住在云南省勐腊县的傣族,每年有祭拜山神的“紧刁巴拉”节日,分农历二月初二和三月初七两次举行。不许女性参加,每年举行的为小祭,每隔三年要大祭一次。二月初二日全寨男性聚集点香,以祭品祭拜山神。并由成年男子轮流将年长老人拿来的一个鸡蛋设法予以竖立,每人试作三次。如成功者,即为当年“庙主”,主持祭祀事宜。如无人能竖蛋成功,则由上届庙主之子继任。三月初七的一次较为隆重,要在寨外神树旁南北二方先搭两个草棚,南面的为寨神房,主祭为世袭。北面的为山神房,主祭可以轮流。人们布置神房后,摆上各种供品,主祭者念祷辞通告山神,并割破鸡颈,用以卜卦。如果卜得吉卦,则要出猎,以获得野兽,否则作罢。最后,参加祭祀者要杀猪宰鸡,饮酒进餐,共度节日。
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等地的鄂温克族,每年农历四月要过“奥米那楞”节,亦称“四月会”。主要是由老萨满(巫师)领教新萨满,并进行祈求宗族平安繁荣的活动。届时要在老萨满家跳神,全宗族出一头羊让两个萨满抢夺,夺得者将羊杀死,由萨满拿着带血的羊心绕人群走动,新萨满作出鸟飞的姿式跟在后面。此时,老萨满转身将羊心血挤入新萨满口中,后者将血喷吐到两棵树上,然后众人分吃羊肉,羊皮由老萨满拿走。像这样领教三年后,新萨满就可以独立跳神驱鬼治病。在节日里,萨满还要集合全宗族男女老少,用狍颈皮作绳将众人围起,而以绳子剩余的长短,预卜今后宗族人口的增多或减少。“奥米那楞”是萨满教中培养新萨满的重要节日,在鄂温克族牧区(陈巴尔虎旗),一般在八月间举行。届时,萨满们以一个戴面具、穿法衣的萨满为前导,来到各蒙古包,由东向西绕行三圈。主人家同时用牛奶和酸奶洒向他们,直到萨满们进蒙古包绕火三圈后为止。牧民们为法会准备食物、用具等。大家聚集在萨满所住蒙古包的外面,围成几个圆圈,唱歌跳舞,昼以继夜,尽情娱乐。参加过奥米那楞节日活动的萨满,可以在法帽上加一个六个叉的鹿角,以后每参加一次,便在鹿角上多加两个叉,直到有12个叉为止。参加法会越多,萨满的等级越高。
在内蒙古的鄂温克族中,传说古代有一个夏季的夜晚,来了一辆骡子拉的轿车,上面坐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妇女,她哭哭啼啼吵闹不休,招来了暴风骤雨,使全村不得安宁。在此情况下,村里请来九个喇嘛,念经作法,将那个怪女捉住,镇压在石头和土堆之下,称作敖包,后来发展到在一些居住点附近也都设有敖包,上面挂有彩布和彩纸,成为鄂温克族人信仰的象征。人们凡是走过它的附近,都要往上添加石块,每年农历四至六月,经过的人最多,所以加石块也最勤。后来逐渐形成为每年在此期间,选定一天,过“敖包会”的节日。到那一天,远近牧民都聚集附近的敖包前面,先进行赛马,然后由喇嘛诵经行祭,参加者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最后进行摔交、歌舞等文娱活动,欢度这一传统的宗教节日。
据传说,每年傣历九月,佛要去西天为母亲讲经,三个月后才返人间。有一次,佛去西天期间,几千教徒下乡传教,踩坏很多庄稼,引起百姓不满。佛知道后,规定他不在的三个月内,教徒集中在一起,关门忏悔,不许去任何地方,于是就有了“关门节”这一节日。傣语叫作“豪瓦萨”。一般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举行。到时凌晨各寨佛寺响起鼓声,宣布佛已“进洼”(入佛寺),老人要将谷花、香、烛、纸钱送到佛的后座。佛徒们前来念经,“赕佛”(以食物、鲜花、蜡烛、货币斋僧献佛)。关门节还宣布从农事繁忙开始,和尚不准随便外出;民间禁止谈情说爱,禁止结婚;进佛寺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到别处过夜等。直到开门节时,这些禁例才自动解除。
散居贵州等地的仡佬族,其祭祖节日期各异,有在农历三月初三,有在六月初六,有在七月初六或八月十五。一般早在节前半个月,就由全寨公推六家为领祭人,每晚半夜要由领祭人家中的老人到村口喊老祖公回来。节日当天,领祭人家带猪、鸡、锅、水到有神树的山上作准备,全寨男子都来参加。人们点香烛、焚纸钱、放鞭炮、念祭词,祈求祖公保佑全寨平安。供品有五谷合煮的饭,以鸡和猪的头、脚、五脏做的菜,以及酒和花椒树叶茶水等。祭毕,大家一起聚餐,剩余物分别带回家中与家人共享。
我国的少数民族,有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其中既有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也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例如瑶族中就有糅合了本民族原来祖先崇拜在内的瑶传道教信仰。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信仰。傣、布朗、德昂等民族有小乘佛教的信仰。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有10个民族,即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和保安等民族。一部分彝族、苗族及云南边境的一些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俄罗斯族和小部分鄂温克族人信仰东正教。这些宗教信仰反映在节日方面,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宗教节日。由于历史的发展,这些宗教节日的活动往往不仅是宗教方面的内容,也增添了习俗的和文娱的种种色彩。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拉祜族,在七月十三日到十五日为祭祖节,各家各户在神桌一侧置一篾编桌子,上放菠萝、桃子、芭蕉等供品,还要杀鸡上饭、烧纸、诵词,祭奠祖先。
丽江地区纳西族有一年两祭,即夏季和冬季的祭祖节,分别在农历六月与十二月的初二到十四日期间进行。各户都有不同的固定日期。夏祭比较隆重,冬祭则较简单。祭祖以后,都要宴请亲友共度节日。
以上从祭山林、寨神、祖先,以及吃鼓藏、绕三灵、敬本主、祭三朵,直到萨满教信仰、祭民族英雄和六月节等种种节日,都是一些有关祖先崇拜、万物有灵等带有原始信仰的节日。在有的民族中,这些节日往往与春节、清明节等合在一起进行。也有的则与其他一些宗教信仰紧密结合,由于宗教信仰有着一定的群众性,所以这些宗教节日也往往是民族节日的一部分。
跳神节在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届时,拉萨布达拉宫和木鹿寺分别进行“跳神驱鬼”活动。在布达拉宫的叫作“宫内跳神”,在木鹿寺的称“木鹿跳神”。由喇嘛扮成神佛鬼怪,绕行大昭寺,鸣枪呐喊除祟。有除旧岁、迎新年的意思。
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每年二月第一个属龙日的“艾玛突”,即“祭寨神”的节日,是他们最大的宗教祭典。据传说,古时这里有一个魔王吃人,由村寨轮流供奉。有一年轮到寡妇艾玛的家里出人供魔王享用。艾玛请能通神达鬼的咪谷巫师同魔王谈判,说如果每年嫁给它两个美女,是否就改掉吃人的习惯。魔王答应后,艾玛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打扮成姑娘,送给魔王。这两个男扮女装的青年,趁魔王大喜饮酒之机,拔刀杀死了它。从此,足智多谋的艾玛成了保护村寨的神,一连五天的祭寨神的节日“艾玛突”也形成了。每个村寨的寨神艾玛以一棵高直粗壮的大树作象征。树根有一块长一米、宽三四十厘米的长石板作祭台,称作神石或寨石。节日期间,外人准进不准出,全寨成年男子参加祭典,从中选出没有丧偶的身体强壮的男子九人,协助咪谷祭祀。祭品有猪心、肝、头、脚、肉等,祭毕各取少许放入三只碗中,埋于神石之下。其余当场由众人分食。然后选两名英俊小伙扮成美女,在乐队伴奏下游寨一周,入神林与装扮的魔王成婚。酒宴中“美女”刺杀“魔王”,寨民们持木刀、木锤、木矛等挨家挨户清除“小妖”。然后用一根结实的稻草绳挂在寨门两边的树上,一端拴鸡,一端绑狗,称作“金鸡神狗守寨门”。并且要举行祝贺节日前出生的婴儿和祭水神、祭神林的活动。祭寨期间,未婚男女不参加活动,他们徜徉于山林之间,约会对歌,但不得单独幽会。姑娘给小伙敬烟筒,点烟;男青年则在约会后,背着装满糯米饭与鸡腿的小背篓,送姑娘们回家。哀牢山区哈尼族“艾玛突”祭寨神的节日,也穿插了青年人的社交往来。在其他地区的哈尼族,也于农历二月属龙日举行“阿玛施”的祭寨神节日。但其起源传说与活动内容有所不同。传说远古时人与鬼是兄弟,后来不和分了家,但鬼常跑到村寨来捣乱。人告到天神摩咪处,摩咪就让自己的儿女变作树木,在村寨外成为护寨女神,并教人在二月龙日到鬼居住的林地去敲锣打鼓,升火烧灰,镇住鬼妖。届时,先由巫师挥动长刀,将寨中的瘟神、火神送走;各家将涂有狗血的木刀、棍悬于村口断路,不让妖鬼进入。每家出一男子到寨神树前共杀一头纯黑大猪,用猪头、猪腿献神,其余平分给各户食用。如有不生育的妇女,可去神树前怀抱祭过神的猪腿,以求怀孕生子。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因巫师名为“东巴”而得名。东巴为纳西语,有“智者”、“经师”之意。其教祖为“丁巴什罗”。东巴教信仰多神,认为万物有灵,一般无系统教义、寺庙及组织。东巴能掌握象形文字“东巴文”,书写的“东巴经”,一般为父子相传,少数从师学习。东巴还通晓本民族天文、历法、艺文、医道。过去在纳西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祭天、敬祖、婚丧、命名、节庆、动土、卜算、治病、驱鬼等过程中都起一定的作用。中甸县二坝一带的纳西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要过祭白水台的宗教节日。传说祖师丁巴什罗早期曾从师一个藏族喇嘛,因家贫而受到轻视,学不到经典。因此在一天夜晚,私自盗取经书到三坝乡的山洞中,边译经书边传教,终于创立了东巴教。因山洞中流出泉水,在附近因泉水中的钙化物多年沉淀,形成梯田状的白色水台,故而叫白水台。白水台被东巴教徒视为圣地,每年二月初八要汇聚来此,烧香礼拜,欣赏奇泉。人们在附近丛林中野炊聚餐,舞蹈对歌,赛马竞技,使之成为一个欢乐的祈福禳灾的节日。
在一部分彝族中流行的“二月八节”,是一个祭祀密枯神的节日。传说密枯是彝族古代的一位民族英雄,死后成神,大家为此祭祀他。届时,全村男子集合在村寨旁最高大古老的树(密枯树)下。每户要供献一碗米、一小块盐以及茶、酒等物。由毕摩(巫师)主持祭祀,杀猪敬献密枯神。祭后,参加者在一起吃烧猪肉和猪血稀饭,剩余猪肉平分给个人带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歌舞、摔交、打秋千、野餐、篝火晚会等活动。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在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藏传佛教传播于藏、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藏传佛教的节日有默朗钦波(传大召)、充曲(传小召),跳神节、晒佛节、林卡节、驱鬼节等。“默朗钦波”为藏语音译,是“大祈愿”之意,俗称“传大召”。为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纪念释迦牟尼,在拉萨大昭寺组织一次发愿祈祷大法会而创建。此后,每年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三日举行。宗喀巴死后曾中断19年,后又恢复,年年举行。传大召在各地都有,规模宏大。其中以拉萨大昭寺规模最大,其次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愣寺等。过节时,三大寺僧众及卫藏、安多、康区的信众都要聚集大昭寺,进行宗教活动。十五日夜晚,拉萨八角街陈列酥油花、酥油灯庆祝节日,称为“居阿曲巴”(十五供奉),俗称“灯节”。是传大召期间最热闹的时刻。宗喀巴初创传大召时,主要为向诸佛献冠、佛衣、佛面、酥油灯,镀金身、供食等,后来不断增加内容。清代以来,改为以诵经传法为主的辩经、考格西、布施、跳神、送鬼、酥油灯会、晒佛、礼佛等为主要内容。“传小召”藏语称“充曲”(又作聪确),为“奉献会”之意。由于达赖五世逝世后,第巴桑结嘉错匿丧不报,于周年忌日托名建此节日。在藏历二月举行,进行有关宗教活动,选拔二等格西(曹仁巴格西)等,仅拉萨有之,规模也小于传大召。
黔东南地区苗族的鼓社节,又称“吃鼓藏”,每三、五、七或十三年定期举行一次。不定期的则由占卜临时决定。一般以七年为小祭,十三年为大祭。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乙亥日杀牛,进行14天的祭祀活动。由同一血缘的家族,包括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户集体进行。过节前先要确定鼓藏头,准备牛打架(斗牛)和祭祀之用的鼓藏牛。节日开始,要将祭祀用的双鼓接往鼓藏头家(接鼓);翻动过去埋藏的单鼓,以惊动祖先(翻鼓);另制一面单鼓,以便踩鼓后送往岩洞埋藏(制鼓);还举行斗牛、宰牛和送鼓等仪式。远近亲友都来参加,还要热情招待闻讯而来的客人。过去,人们在过节时杀牛多,耗费大甚至影响生产和生活,近来已有所改革。
云南省德宏一带的阿昌族,信奉小乘佛教,相传农历九月十日是“个打马”(菩萨)从天上取经返回人间的日子。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要用竹木编扎框架,外面以纸糊裱成青龙、白象,迎接菩萨归来,过一个“敖露”(会街)节日。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都不睡觉,收集斋米,煮成斋饭,进行供斋活动。白天赶街时,人人身着盛装,挥舞青龙,并由一人藏在白象肚内,拉动连着象鼻滑轮的绳子,使象鼻能上下左右摆动,在锣鼓伴奏下,龙与象要绕寨一周,然后汇集街场进行表演。青龙象征风调雨顺,白象则预示着五谷丰登,人们跳起象脚鼓舞,耍白象,舞青龙,欢乐对歌,衷心期望能有一个人寿年丰、百姓安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