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法国” 作者列表

保罗·霍尔特的头像
保罗·霍尔特 •法国

保罗·霍尔特(Paul Halter,1956年-),法国著名犯罪小说作家。 1956年,保罗·霍特出生在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的Haguenau,历史上这是法德战争的惨烈战场。从小就喜欢阅读儿童推理的他,在十六、七岁时,已经读完英国作家“谋杀天后”阿嘉莎·克莉丝蒂(Agatha Christie)所有的长篇小说,当中他特别喜欢《艳阳下的谋杀案》(Evil Under the Sun,1941)与《死亡终有时》(Death Comes as the End,1945),这段阅读经历,是构成霍特创作方向的第一个关键。 原本霍特以为,读过克莉丝蒂后,再也没有让他佩服的作家了,结果竟偶然在书店发现美国“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的《耳语之人》(He Who Whispers,1946),立刻被密室这种诡计深深打动,但卡尔的作品当时于法国大半绝版,于是霍特投身旧书店,搜集并读遍了所有被翻译成法文的卡尔作品。 霍特崭露头角是在1987年。那一年,他凭借《第四扇门》(La Quatrieme Porte)拿到干邑侦探小说奖。次年他以《Le brouillard rouge》获得法国冒险小说奖。霍特是法国人,但他却喜欢把故事设定发生在英国。因为他认为英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氛围的国度。 霍特目前已出版三十余本推理小说,泰半都是不可能犯罪(或称密室推理)题材,作品曾多次引介收录于美国《艾勒里·昆恩推理杂志》,亦深受推理风行的日本读者喜爱,多部作品引介至日本并获选“这本推理了不起”年度海外作品排行榜。其恪遵推理黄金时期的解谜推理笔法,被公认为约翰·狄克森·卡尔的接班人、法国的约翰·狄克森·卡尔。

克里斯提昂·贾克的头像
克里斯提昂·贾克 •法国
著作
5

克里斯提昂·贾克,一九四七年生於法国巴黎。毕业於巴黎索尔邦大学,是一位埃及历史博士、教授及小说家。 在他十三岁那年,一本有关埃及文明史的书籍正式开启了贾克对古文明的热爱。十七岁第一次造访埃及,他不但深深爱上了这个国度,甚至认为自己有着像是在外漂流数载,终归故里的感受。也因此造就了他在回法後继续深造,取得了埃及历史博士学位。 法国文坛认为他的文学地位,可与大、小仲马并驾其驱,他写小说的功力可见其高深。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头像
马塞尔·普鲁斯特 •法国
著作
7

马塞尔·普鲁斯特,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中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他出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这对他文学禀赋早熟起了促进作用。 中学时开始写诗,为报纸写专栏文章。后入巴黎大学和政治科学学校钻研修辞和哲学,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潜意识理论进行研究,尝试将其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可以说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艺创作的导师。他和同窗好友创办杂志《宴会》,从1892年起,在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和随笔。1896年他将已发表过的10多篇作品收集成册以《欢乐与时日》为题出版,法朗士为之作序。 1896~1940年,他撰写了长篇自传体小说《让·桑特依》,写的是童年时代的回忆,但直到1952年才出版。 他还翻译了英国美学家约翰·罗斯金的著作《亚眠人的圣经》(1904)、《芝麻和百合花》(1906)。 1903~1905年普鲁斯特父母先后去世,他闭门写作,除写了阐述美学邓点的论文《驳圣·勃夫》,并开始了文学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创作。自此,他的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这部作品的创作修改之中。1912年,他将小说前三部交给出版商,受到冷遇,1913年他自费出版了第1部《斯万之家》,反应冷淡。 1919年,小说第2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由卡里玛出版社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因而成名。1920~1921年发表小说第3部《盖尔特之家》第1、2卷;1921~1922年发表第4部《索多梅和戈莫勒》第1、2卷。 作品的后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逃亡者或失踪的阿尔贝蒂娜》(1925)和第7部《过去韶光的重现》(1927),是在作者去世后发表的。这部小说的故事没有连贯性,中间经常插入各种感想、议论、倒叙,语言具有独特风格,令人回味无穷。这部作品改变了对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普鲁斯特作为意识流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名。

马克·李维的头像
马克·李维 •法国
著作
2

马克·李维(Marc Levy),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法国作家,作品热销全球47国,总销量超过28000000册,连续12年蝉联“法国最畅销作家”,被称为法国的丹·布朗。已在中国出版畅销书《偷影子的人》《伊斯坦布尔假期》。 马克·李维于一九六一年十月十六日出生在法国上塞纳省。18岁的时候,他加入红十字会并为其服务了六年。在此期间,他就读于法国第九大学,攻读计算机与管理专业。1983年,他22岁,创办了一家电脑影像合成公司。但到1989年,他丧失了这家公司的绝对控股权。随后他从这家公司离职,进入到短暂的自由创作期。三十岁前,他又与朋友开设建筑师事务所,短短数年间即跃升为法国的顶尖品牌,可口可乐、沛绿雅、爱维养、Canal Plus卫星电视台、L’Express杂志,都是他的客户。 马克·李维37岁完成处女作《假如这是真的》(If Only it Were True)。他的写作动机十分单纯:让儿子三十岁时能遇见三十岁的老爸,了解他的心情。身为编剧的姊姊(如今已是导演)鼓励他投稿,旋即获出版社赏识出版。好莱坞知名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出版前只看了两页书介,便以两百万美金买下版权,拍成电影《出窍情人》(由奥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Reese Witherspoon〕主演),小说出版後更是一炮而红,不但成为法国当年年度销售冠军,更售出三十国版权,译为三十种语言。此后,他离开建筑事务所,开始全心创作。 处女作获得空前成功后,马克·李维即全心投入写作,每年出书皆引起法国书市旋风,每本小说都荣获当年度销售排行榜冠军。2001年他出版了《你在哪里》(Will You Be There),然后于2003年又完成新书《七日成永恒》(Seven Days for an Eternity)。他不但长踞法国年度销售排行榜宝座,更连续十一年蝉联“法国年度最畅销小说家”。此外,其影响力不局限在法国,更如海啸般席卷全世界,获得全球读者一致好评。譬如在德国,其作品销量共计超过两百万册。 2009年6月,马克·李维完成了新书《第一日》,其系列小说《第一夜》于当年12月出版。而其知名作品,《偷影子的人》于次年6月发行。 至二〇一一年八月止,他已出版十二部小说,著作被译为四十二国语言,全球总销量超过二千三百万册。根据Ipsos/Livres Hebdo - Le Figaro的销售统计及排行调查,马克.李维是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法国作家。 马克·李维不仅热衷写作,还曾为国际特赦组织拍摄过纪录短片《Nabila's Letter》,更为多位音乐人写过歌曲,其中包含著名法国歌手Johnny Hallyday、Grégory Lemarchal等。二〇〇七年,他的第二本小说《你在哪里?》(Où es-tu ?)改编为电视剧;第六本小说《我的朋友我的爱人》(Mes Amis Mes Amours)亦拍成电影《London Mon Amour》。二〇一〇年,第三本小说《七日即永恒》(Sept jours pour une éternité)在法国改编为漫画。

罗曼·罗兰的头像
罗曼·罗兰 •法国
著作
4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两次世界大战,反对纳粹德国迫害季米特洛夫、呼吁苏联停止对知识分子的流放、乃至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左翼作家的镇压等等,在维护正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居斯达夫·福楼拜的头像
居斯达夫·福楼拜 •法国
著作
5

居斯达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卢昂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间法国的时代风貌,揭露了丑恶鄙俗的资产阶级社会。他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从小生活在医院环境培养了福楼拜实验主义倾向,使他注意对事物的缜密观察,而与宗教格格不久。他与青年哲学家普瓦特万很早就结成了亲密的友谊,普瓦特万的悲观主义思想和唯美主义观点对福楼拜有相当影响。福楼拜思想上还有着斯宾诺莎无神论思想的明显影响。他在上中学时就热心阅读浪漫主义作品,并从事文学习作。这些作品表现了“恶魔式的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式的狂热,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狂人回忆》(1838)写他对一位音乐出版商妻子的炽热感情,这位出版商的妻子就是《情感教育》中阿尔努夫人的原型。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头像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法国
著作
3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 法国著名诗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他出生于巴黎,六岁丧父,七岁母亲改嫁,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一层阴郁的暗影,产生了“永远孤独的命运感”。他生活漂泊无定,在巴黎路易大帝中学就读时成绩优异,但不守纪律,后被开除。在花花世界巴黎,他博览群书,生活浪荡,以至贫困潦倒,他决心以诗歌来探测存在的现象与真意,来完成至深的欲念与想望。他认为,诗人是通过想象看到了宇宙间事物的交感,洞察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感应”,从而达到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创作出一种抛弃浪漫主义纵情吟叹的诗歌,使之成为对人的悲剧命运的抒情体。 波德莱尔 从1841年开始诗歌创作,1857年发表传世之作《恶之花》。这是一部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罪恶和世纪病的病态的艺术花朵,是一部艺术技巧十分高超而思想内容又极其丰富的作品,诗作想象奔放,构思精巧,格律谨严,形式完美,同它内容的悲观、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思想,全部的心灵,全部的信仰以及全部的仇恨。”诗人写“恶”,反映了他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正如高尔基所说,他“生活在邪恶中,却热爱着善良。”可以说,《恶之花》是一部对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揭露、控诉,因而也就是进行反抗的作品,同时也是诗人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带着忧郁、孤愤、病态的心理去追求解脱、追求光明、幸福和理想的失败的记录。 波德莱尔 除诗集《恶之花》外,还著有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浪漫主义艺术》,散文诗集《人工天国》和《巴黎的忧郁》。他还致力于翻译爱伦.坡的作品。 波德莱尔 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痛苦、反抗和颓废的一生,但他不是一个颓废的诗人,而只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和鄙夷,并向往和追求着光明。他的苦闷、忧郁,正是“世纪病”的反映,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他的作品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他是一位“强有力的艺术家”。

司汤达的头像
司汤达 •法国
著作
3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巴马修道院》(1839年)。

阿尔弗雷德·德·缪塞的头像
阿尔弗雷德·德·缪塞 •法国
著作
3

阿尔弗雷德·德·缪塞,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四大诗人之一。缪塞在他的一生中,除了诗歌以外还创作了不少戏剧和小说,发表过一些颇有影响的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论文。缪塞等许多剧本,取材于历史或民间故事,一般都以恋爱心理描写为主要内容。剧本的中心人物,大多是作者的自我表现。缪塞的剧体比承了18世纪以恋爱心理分析见称的马里沃的传统,在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史上别具一格。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头像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法国
著作
3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 1945— ),法国小说家,1945年7月30日出生于巴黎。10岁写诗,1968年莫迪亚诺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该小说获得当年的罗歇·尼米埃奖。1969年 的《夜巡》获钻石笔尖奖。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4年与名导演路易·马尔合作创作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它搬上银幕 后,成为70年代电影的代表作之一,获奥斯卡金像奖。1975年的《凄凉的别墅》获书商奖。1978年的《暗店街》获龚古尔文学奖。

总条数:81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