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法国” 作者列表

小仲马的头像
小仲马 •法国
著作
1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 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象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他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中心内容。 1848年小说《茶花女》的问世,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耶的生活经历为主线,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作品艺术表达上独特而新颖。组织情节时,用了追叙、补叙、倒叙,手法多变,生动有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特别是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人们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令人“心神飞越”。 小仲马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 小仲马后来写了 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其中比较成功的有《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欧勃雷夫人的见解》(1867)、《阿尔丰斯先生》(1873)、《福朗西雍》(1887)等。小仲马的剧作大多以妇女、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或描写在资产阶级淫靡风尚毒害下沦落的女性,或表现金钱势力对爱情婚姻的破坏,或谴责夫妻之间的不忠,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腐朽性质。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其剧作富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结构比较严谨,语言通俗流畅。

罗曼·普埃尔多拉的头像
罗曼·普埃尔多拉 •法国
著作
1

罗曼·普埃尔多拉(Romain Puértolas),1975年出生于蒙皮利埃。童年的时候,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小号手兼理发师,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了另一条路。 早年,他辗转于法国,西班牙和英国之间,先后当过DJ、作曲家兼演奏家、语言教授、翻译、空乘、魔术师,后来还进过一个奥地利的马戏团,表演切割美女的魔术。但是由于怯场,只干了几天他就被辞退了,于是他开始致力于写作。 在一年当中创作了450本小说,平均每天完成1.2328767123本小说,他终于能够在自己那个宜家书橱里摆上自己写的书了。但遗憾的是,其中442.65本小说都被聪明而有品位的外星人拿走了,所以罗曼·普埃尔多拉的书橱还是显得有些空荡荡的。现在,他在法国当警察,脑子里就想着一件事儿:找到偷书的家伙……

奥利维·托德的头像
奥利维·托德 •法国
著作
1

阿尔贝·加缪(1913-1960),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既是文学名著《局外人》《鼠疫》《堕落》《流亡与王国》《第一人》,也是思想论著《西西弗的神话》,尤其是《反抗者》的作者。

马里沃的头像
马里沃 •法国
著作
1

马里沃 Pierre Carlet de Marivaux (1688-1763)法国18世纪著名的古典喜剧作家,作品至今仍经常于各大剧院上演,并经常收录于法国各级学校的文学课程中。他一生共创作悲剧、喜剧共30余出,此外还有7部小说和无数篇的散文。 虽然马里沃的小说堪称为法国写实小说的先驱,但他剧作家的身份,更广为读者所熟知,不但深受读者青睐,更成为法兰西剧院经年不可或缺的剧目。1743年,他击败对手伏尔泰,当选为法兰西院士,毕生成就获得当时文坛最高殊荣的肯定,由此可见。 十八世纪法国古典喜剧泰斗马里沃,不但是当时最受注目、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作品更摆脱传统喜剧的束缚,开创出空前绝后的法式喜剧。《双重背叛》与《爱情偶遇游戏》是马里沃最受欢迎、也是演出纪录最多的作品,其中不但揭露爱情扉页的细腻与动人,今日仍是法国大小剧院经年不可或缺的剧目。 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极盛一时,更是喜剧的黄金时代。马里沃正是此时期最著名的剧作家,作品深受意大利喜剧影响,然而他并非一味抄袭义式喜剧,除了截长补短、成功将之法国化之外,更大胆地摆脱法国古典喜剧的传统束缚,开创了空前绝后的法式爱情喜剧。而这爱情喜剧可用「爱的惊喜」(la surprise de l'amour)概述之。马里沃以他特有的语言来描述男女主角复杂的心理变化,而由其名字(Marivaux)所衍生的词:Le Marivaudage(马里沃式的风格)也因而产生,如今指的是沙龙式优雅的谈情说爱、细腻的感情分析。由于马里沃笔下人物流露的复杂心境,令现代观众产生认同与共鸣,他的戏剧作品更是法兰西剧院不可或缺的剧目。

克里斯蒂娜·阿尔诺迪的头像
克里斯蒂娜·阿尔诺迪 •法国

克里斯蒂娜·阿尔诺迪(Christine Arnothy,1930.11.20-2015.10.06),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其成名作、具有自传性质的《我十五岁,还不想死》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受到桑多·马芮等著名作家的一致好评。在成功逃亡并定居法国后,她还创作了《女人的阴谋》等十几部文学作品。

让·热内的头像
让·热内 •法国
著作
1

让·热内(Jean Genet )1910年生于巴黎,7个月后即被家庭抛弃,上小学时因受同学歧视,开始自暴自弃。小学毕业后,热内走向社会,与流浪汉为伍,后因盗窃被监禁。18岁时,热内应征入全,但不入当了逃兵,流浪欧洲,一路行窃,多次被捕坐牢。1942年,热内在狱中开始写作,处女作《鲜花圣母》及后来的《玫瑰的奇迹》和《盛大的葬礼》获得好评。1944年,热内被判终身流放,但他在狱中继续写作。1949年,热内的文学成就得到重视和承认。在萨特等大作家的呼吁下,法国总统颁布特赦令,赦免了热内。1983年,热内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大奖。《小偷日记》为热内的代表作。 Jean Genet. French writer born Dec. 19, 1910, Paris, France died April 15, 1986, Paris French criminal and social outcast turned writer who, as a novelist, transformed erotic and often obscene subject matter into a poetic vision of the universe and, as a dramatist, became a leading figure in the avant-garde theatre, especially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Genet, an illegitimate child abandoned by his mother, Gabrielle Genet, …

孟德斯鸠的头像
孟德斯鸠 •法国
著作
1

夏尔·德·塞孔达,孟德斯鸠男爵(法语:Charles-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ède et de Montesquieu,1689年1月18日-1755年2月10日),法国启蒙时代著名思想家,近代欧洲国家较早地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影响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之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他的作品还包括《罗马盛衰原因论》等。 1689年1月18日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德城堡的贵族家庭。 1716年袭男爵封号,曾任律师、波尔多议会议长、波尔多法院庭长。他常去巴黎居住,目睹路易十四晚年朝政混乱的衰败现象,路易十五即位,由母后摄政,法国社会动荡依旧,孟德斯鸠记录其见闻,积稿十年,于1721年整理成《波斯人信札》。 1728年旅访奥、匈、意、德、荷、英等国作学术旅行,实地考察其社会政治制度和其他情况。返国后专门从事著述,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1748年以27年的光阴出版《论法的精神》,全面分析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伏尔泰夸赞这本篇幅巨大包罗万象的著作是“理性和自由的法典”。 1755年2月10日病逝于巴黎。 孟德斯鸠虽为贵族,他却是法国首位公开批评封建统治的思想家,他突破“君权神授”的观点。认为人民应享有宗教和政治自由。认为决定法的精神和法的内容是每个国家至关重要的。保证法治的手段是“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三者相互制约、权力均衡。“三权分立说”对于1787年的《美国宪法》、1791年-1795年的《法国宪法》和1792年的《普鲁士法典》的制定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完全否定了当时法国社会的三个基石:教会、国会和贵族。 他以专制政体为三种基本的政府形态之一,使得专制政体成为18世纪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他也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他的这个说法强烈影响了西方对中国的印象,一针见血地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的细节和特点,以“专制”二字描述。

米歇尔·普西的头像
米歇尔·普西 •法国

米歇尔·普西(Michel Bussi, 1965年4月29日-),法国排名前三的畅销书作家。普西以学者的深入观察对人性善恶进行独特解读,加上对景致的细腻铺陈和曲折悬疑的情节布局,让他在法国文坛独树一帜。《直到那一天》是普西的巅峰代表作,不但登上法国亚马逊书店排行榜第1名,更以当年销量过百万册的亮眼佳绩跻身法国年度十大畅销作家之列!本书 英国版上市后位居《泰晤士报》畅销榜第2名。

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的头像
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法国

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出生于塞纳河畔巴黎附近的维尔内伊城堡的一个贵族家庭,属法国诺曼贵族。其父亲是同情法国大革命的开明派,熟读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这对少年时代的托克维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托克维尔就读于默兹的高级中学,1823年毕业后去巴黎攻读法律,在学期间博览群书,在取得法律的学位后,1827年托克维尔获得任命为凡尔赛法庭的实习文官。他在那里认识了担任检察官的古斯塔夫·德·博蒙(,两人成为了亲密的好友,并且在之后合作写下了许多著作。在1831年两人被一同送到美国以考察美国的刑法和监狱制度。在这趟旅程中,他们两人写下了《论美国的刑事制度及其对法国的应用》。回到法国之后,托克维尔成为了一名律师,并且将他游历美国的见闻记载成书,于1835年发表了这本经典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这本书受到空前的好评,不久后也被译为英文,使托克维尔在美法两地都大为知名。这本书也成为社会学的早期模型,使他于1837年获得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的殊荣,并且在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托克维尔相当鄙视当时的七月王朝(1830-1848),于是在同一时期开始跨入政界。他当选了芒什省的议员,并一直担任这个职位到1851年为止。在议会里,他大力替废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观点辩护,但他同时也支持路易·菲利普政权对于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化。托克维尔在1842年也当选为芒什省的总参事。

让-保罗·萨特的头像
让-保罗·萨特 •法国
著作
1

让-保罗·萨特(法语: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著名法国哲学家、作家、剧作家、小说家、政治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及二战后存在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 1964年,让-保罗·萨特凭着《恶心》(或译作呕吐)一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主动回绝该奖项,成为第一位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得主。他是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伴侣,他们的哲学思想非常相近又各有千秋。 萨特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世纪伟人”、“世纪的良心”之盛誉。他的学说曾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产生深刻影响,且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萨特将他的存在主义解释为“生活和行动的哲理”,“自我选择”论即其基本命题。萨特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人们自己的抉择,人的存在价值有待自己去设计和创造;他认为选择的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无论处境多么恶劣,人毕竟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决定行为走向,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而萨特的存在主义首先意味着独立思考和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 萨特善于运用小说、戏剧等艺术手段象化地图解其思想、学说,使之更加清晰易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萨特文学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直接介入当代社会生活。展示人们共同的生活处境,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到哲理高度来启发人们深思。特别是他的戏剧,往往将极限状态下的人生选择置于戏剧冲突的中心,具有很高的挑战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总条数:81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