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⑴公元七五六年(至德元载)六月安禄山破潼关,杜甫不久被俘,至是将一年,故有隔绝久的话。此句是一篇之主。
⑵由长安往凤翔得向西走。陶潜诗“孟夏草木长”,杜甫脱离长安时当在四月。草木长,则比较容易逃脱,故下句用一“得”字。不要作泛泛写景语看。
⑶这两句是记事实,也透露了一路上奔走流离的苦况。
⑷这两句显出杜甫的谦逊,毫不以功臣、节上自居。亲故,即亲旧或亲友。
⑸公元七五六年(至德元载)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杜甫为左拾遗。唐制有左右拾遗各二人,虽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官儿,但因系谏官,能常在皇帝左右,并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见。因在流离之中,益觉主恩之厚,所以涕泪而受官。
⑹“柴门”应前妻子。前陷安史叛军中,今逃归,所以说“得去”,即“能去”的意思。吴祥农云:“公不顾家而西走,及得去而不敢言归,大忠直节,岂后世所及?”
⑺三川,县名,在鄜州。
⑻比闻,即近闻。口语则为“比来闻道”。罹祸,即遭难。
⑼杀得这样惨,不知破茅屋里还有没有一个人剩下。
⑽这两句想得更深刻,是希望能够收到妻子的骨头。摧颓,是形容渭头的撑柱狼藉。
⑾怎能叫人不作此想:这年头有几个人能活着?希望全家团聚岂非作梦?
⑿嵚岑,山高峻貌。猛虎,喻贼寇的残暴。郁结,心上的疙瘩。回我首,摇头叹气。
⒀十月后,是说已经过十个月之久,不是指这年的十月,因为这年闰八月杜甫已回家了。
⒁这两句写心理矛盾,极深刻,也极真实。消息不来,还有个万一的想头,消息来了,希望很可能就变成绝望,所以反怕消息来。左不是,右不是,心中是一片空虚。李因笃云:“久客遭乱,莫知存亡,反畏书来。与‘近家心转切,不敢问来人’同意,然语更悲矣。”
⒂唐人多用汉比拟唐。这时长安、洛阳都还未收复,但已有转机,所以说“初中兴”。耽酒,即嗜酒。
⒃国家已有起色,自己又爱喝点儿酒,假如妻子无恙,该多么好。但仔细思索起来,我这种幻想全家欢会的美景,恐怕要变成孤老儿一个的惨局呢。叟,是年老的称呼,社甫这时四十六岁。
这是杜甫逃脱安史叛军拜官后,惊魂稍定,因思及妻子死活而作的一首诗。全诗分三段。开头十二句为第一段,详叙来历,及得去而又未忍去之故。自“寄书”以下十二句为第二段,说自己既不能分身,那就只有寄书了,寄书又得不到回信,故多想象揣测之词。最后八句为末段,由此时的寄书,更想到上一年的寄书,恐妻子尽亡,自己将成一个孤独的人。
杜甫无时不关心国家人民,从此诗也可看出。观“麻鞋”句,诗人是化妆而逃的。现有出土的汉代麻鞋,形如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