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赠蓬子

鲁迅 民国

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

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


所属诗歌分类

七言绝句

创作背景/简介

《赠蓬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戏谑的语调,幽默地描写了穆木天妻儿在“一·二八”战乱中流离失所,找寻丈夫的经历,以及其友姚蓬子难以伸出援手,仍然要继续到处奔走的窘况,妙趣横生。对穆、姚二家的境遇,鲁迅身受感同,是非常悲愤的,但在此诗的描写中表现的却是轻松的诙谐口气。


注释/注解

蓬子:即姚蓬子(1905-1969),浙江诸暨人,当时为“左联”成员。

蓦(mò)地:突然。飞仙:戏指穆木天的妻子麦广德。

云车:仙人所乘的车。出自王翰《峨眉怨》:“王母嫣然感君意,云车羽旆欲相迎”。挈(qiè):携带。灵童:仙童,戏称麦广德的儿子。

天子:指古代神话中驾八骏西游的穆天子,即周穆王。此是对穆木天的戏称。穆木天(1900-1972),吉林伊通县人。1930年参加“左联”,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诗人,翻译家。

吸北风:口语,形容挨冻受冷的样子。


翻译

可惜只见到见难不济的姚蓬子,她到姚家寻夫无着只是一场空,只好仍在上海洋场上找来找去,饥寒交迫奔命在战乱之中。

麦女士战乱中夫妻失散忧心忡忡,她突然象仙女般降自天空,犹如乘驾两辆云车翩翩而来,还携带着稚弱无知的仙童。


赏析

创作背景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在上海发动侵华战争。当时住在上海北四川路的穆木天的妻子麦广德,因找不到丈夫,在情急之中,雇了两辆人力车,到当时也住上海的姚蓬子家找丈夫。姚蓬子陪同麦广德母子,到鲁迅寓所寻找穆木天,未果。母子俩只得继续奔波找穆木天。应姚蓬子的请求,鲁迅根据麦广德母子在“一·二八”战乱中避难寻亲的经历,表面上调侃姚蓬子见难不救,实则感慨时局艰难,即事遣兴,写下了此诗。

整体赏析

诗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作者鲁迅以戏谑的笔法,把麦氏描绘成乘云车的“飞仙”,突然降临,而且携着“灵童”。构成“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的奇异境界。这两句诗,描绘的是麦氏为寻丈夫,突然出现在姚蓬子家的情景。因她是从碧空突然而降的飞仙,所以所带之子,也便为“灵童”。这是取前后形象的一致性,其戏谑的因素也就由此而生。

然而主要的戏谑之笔,还在后两句:“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后两句诗是说,麦氏为寻丈夫穆木天突然来到姚蓬子家,可怜的是这里并没有穆木天,只有姚蓬子,所以还得迎风东奔西逃再去寻找。这是诗篇的本意,但是作者却采取了夸张的写法,使之更增加一层趣味。这里的“天子”是用了《穆天子传》中驾八骏之车往昆仑山会西王母的周天子周穆王的故事。由于麦氏要寻的丈夫是“穆木天”,既同于穆王的穆字,又有“天子”的“天”字,就构成了“天子”。“可怜蓬子非天子”两个“子”字恰好相对,中间加一“非”字自然成章,又合事实,遂成自然佳句。

“逃去逃来吸北风”,解释不一,有说是写蓬子,有说是写麦氏。据锡金先生所说当时的情景,应是写麦氏。锡金说,当时的情况是,麦德广到了姚蓬子家以后,不见穆木天,盲然无措,无处投奔,于是向姚蓬子提出请求,暂住他家,一面再去寻找丈夫。但是姚蓬子没有答应,说他自己还要出去借宿,不能留人。结果麦氏只好再出去奔走,所以才有“逃去逃来吸北风”的描写。这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由于诗句是概括的语言,“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顺读下去,似乎“逃去逃来”句的主语是姚蓬子,所以便生歧义。而当时姚蓬子也确有为避战火出去借宿的事。由此歧义,便又引起对“吸北风”的解释。从麦氏来说,找不到穆木天,又不能在姚蓬子家留宿,必然还要出去奔波,在“逃去逃来”之中,自然要喝风了。但从姚蓬子来说,他的外逃借宿也会喝风,况且姚蓬子又长了一对朝天的鼻孔,岂不更要吸风。而从事件本身和整个诗意来看,主要写的是麦德广。诗篇从开始的“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到最后的“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都是以麦氏为主体。诗题虽然是《赠蓬子》,但描写的事件和人物却不是姚蓬子。诗的第三句出现“蓬子”二字;在于说明此地只有蓬子,没有天子,而不是去直接写“蓬子”。因而最后“逃去逃来”句,也就与“蓬子”没有关系。

这首诗虽为戏谑,却反映出“一·二八”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波荡。围绕这个事件,表现出上海闸北地区的惶乱和不安。


“鲁迅” 的其它作品列表

作品类型 数量 代表作品
45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