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乌斯道” 的 “诗” 列表

乌斯道(明朝)

简介

乌斯道,元明间浙江慈溪人,字继善。乌本良弟。与兄俱有学行。长于诗,意兴高远,飘逸出群。尤精书法。洪武初得有司荐,为永新县令,有惠政。后坐事谪戍定远。放还,卒。有《秋吟稿》、《春草斋集》。

标题(作者) 内容 分类
作者:乌斯道 (明朝)
秋风秋风吹我兄,我兄与弟皆茕茕。秋来听此秋风声,江山契阔难为情。 去年兄作钱塘行,今岁归来弟蓬瀛。何当从此长合并,日拜慈母称寿觥。 秋风秋风慎勿吹,我语使兄听之乱兄绪。
作者:乌斯道 (明朝)
我常忆雷琴,一去难再得。目暗不能弹,今亦不复惜。 以兹悟外物,昔以有见惑。何如饮美酒,庶以慰朝夕。
作者:乌斯道 (明朝)
美人涉江水,将以采芳草。空筐非所思,踟蹰向周道。 岂无江上花,容华戾中抱。白露秋已零,其能弃衰槁。
作者:乌斯道 (明朝)
龙母山前曙色微,故人相别思依依。五羊仙子知何处,一片征帆带雨飞。
作者:乌斯道 (明朝)
左氏云丧明,昭明亦复尔。二人至修姱,佳名播千祀。 丧明予似之,功业胡能比。蚀月还耿光,著述犹可拟。
作者:乌斯道 (明朝)
种竹窗乃幽,窗幽竹逾好。孚甲炯外扬,空虚默中抱。 疏玄午阴繁,短枕秋声早。值者岂不多,契兹良独少。 多福阐玄机,香山发天藻。金石谁再宣,琅玕自相保。 兀者今在斯,于焉将远绍。亦尝戻江皋,观我庭前草。
作者:乌斯道 (明朝)
四野茫茫云接地,幽禽嘎嘎水连村。明年学汝鞭牛法,只恐移家入鹿门。
作者:乌斯道 (明朝)
琳宫閟白日,瑶台接青冥。云旗自飘飘,阴风自泠泠。 鸾鹤窅无影,佩环寂无声。高崖碧桃花,澹然献春荣。 惟待王子晋,繁阴坐吹笙。
作者:乌斯道 (明朝)
性醇而读书,黄流在玉瓒。孰云流俗中,气质类浮浅。 予方顾徘徊,结交伤偃蹇。得子良慰心,奈此岁月晚。 迹旷心愈亲,意长言益短。愿言采芳馨,赠之托脩远。
作者:乌斯道 (明朝)
游子念故山,岁晏不得归。出门见林薄,日暮烟火微。 关河渺千里,猿狖声正悲。况尔霜雪繁,鸟道不可跻。 阳春固伊迩,奈此寒无衣。衣寒何足叹,所忧美人违。
作者:乌斯道 (明朝)
雪纸乱山春蔼蔼,冰弦流水夜溅溅。胡床燕坐沈烟起,写入天台骨也仙。

题墨梅

作者:乌斯道 (明朝)
松斋不写玉纤纤,瘦影依稀隔翠帘。越女漫誇天下白,我心偏喜邑中黔。
作者:乌斯道 (明朝)
一刖老禅三载馀,每怀溪上笑谈初。春山细雨沾乌帽,晴日闲华堕碧疏。 九日登高曾有约,二王小楷未能书。至今不到天香室,深愧埃尘少涤除。
作者:乌斯道 (明朝)
玉片英英着淡黄,独怜红萼为同芳。东风不敢枝头急,燕子飞来日正长。
作者:乌斯道 (明朝)
属玉群飞水下滩,松杉荫合草堂閒。苍头扫径非因客,自爱从容出看山。
作者:乌斯道 (明朝)
开元老柏鄞城东,平地有此谪下龙。黄肠腐烂腹空空,五石之尊亦可容。 一面天然户开辟,四围日透窗玲珑。瘦骨已见黑如铁,直柯岂有青于铜。 昔日盘盘九天上,十亩繁阴散春浪。四山云气接蜿蜒,万里天风翼清壮。 不知今日带凄凉,秃短竟如髡斩状。两枝独秀何凌兢,元气不减千年青。 密叶偏承雨露泽,寸心默荷天地情。呜呼朽质空好在,大器无成欲谁待。 开元遗植到皇元,萧然屡阅山河改。开元天子锦绣焚,五风十雨真好春。 李花乱落子规叫,春梦悠悠空暮云。青毡旧物窅何觅,幸有老柏至今存。 我来相对坐良久,临风默默思开元。只今四海天荡荡,一身苦无尺地安。 何当就此啖芳烈,身生羽翼如翔鸾。乘虚御风览八极,东游阆苑西昆崙。 坐令鬼物骏奔走,雷雨夜作移霜根。不种昆崙即阆苑,终当伴我含清芬。

东山燕集

作者:乌斯道 (明朝)
东山足游眺,燕客开轩窗。峨冠粲新制,绿酒澄春缸。 登高各能赋,悠悠见西江。朗怀发高咏,逸思凌鸿庞。 眷兹典坟在,弟昆才彦双。还归惬幽意,信哉歌乐邦。

题海角石

作者:乌斯道 (明朝)
石起孤峰指北堂,娟娟玉笋半寻强。气涵海底千年润,地引山根一脉长。 昔日谁留清玩在,閒云自益小亭凉。一从开辟高多少,直欲从容问长羊。

公无渡河

作者:乌斯道 (明朝)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若渡河,吾将奈何。河水有悬流,鱼鳖不能居。 公力不如水,乃为鳖与鱼。河水胜鸩毒,河水胜矛戟。 河伯不相邀,胡云避不得。吾闻狎于虎,死于虎,狎于水,死于水。 公性扬扬急如驶,河水一去不复回,公今一去宁复起。 公不起,自取之,公兮公兮将怨谁。
作者:乌斯道 (明朝)
史籀大篆李斯变,变为小篆今独传。绎山秦望石皆裂,馀者散失如飘烟。 诅楚之文大相似,先出李斯三百年。李斯无乃踵其武,体同画异难后先。 后传八体亦有篆,雕虫何由得传远。汉武书师蜕凡骨,曹喜李潮探御脔。 徐铉承之非不佳,形质仅堪称■匾。同时作者岂无人,欲得美名何偃蹇。 元初最数松雪翁,白野亦可追其踪。鄱阳伯温用心苦,钱塘益思无限功。 四明文运代不泯,学字亦有前贤风。三代鼎彝俱在目,杨生晚出参其中。 杨生深用李斯力,能使笔锋归正直。清圜瘦硬玉削成,每逢好事留其迹。 人心正喜趋末流,谁将旷古渊源求。倘使淳风追前代,杨生亦足裨皇猷。
总条数:176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