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 的 “名句” 列表
蒋方舟,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现已出版作品9部。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蒋方舟获得散文奖。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
本书比人还人的动物--女儿讲的故事;比几米还几米——母亲配的插图;母女组合——一次绝佳的写作实践!与韩寒齐名但远比韩寒更年轻,被誉为"令人想入非非的旷世才女",以文笔幽默、尖锐、犀利著称的少年作家蒋方舟,推出长篇童话《我是动物》。《我是动物》一改作者在前几本书里仅写自己在学校里、家庭里的事,是一部长篇图文童话,讲述的是发生在动物王国以及动物与人之间的奇趣故事,还有动物与人之间情感与思想的冲撞,故事中的动物比人还有人性。全书构思奇特,文思遄飞,语言幽默机智,情节妙趣横生,书中还有著名网络作家、其母亲尚爱兰亲手绘制的精美插图。
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小学生新概念作文,一个9岁孩子的七彩世界七彩梦,一方原汁原味的儿童世界。“写好作文?太难啦!”“如果能够拥有一根作文魔棒……”这本小书,将助你克服对作文的畏惧,圆你一个小小作家的梦想!
我很像一个小商贩,我贩卖的是稀奇古怪的小趣味。我像个小贩一样大声吆喝:“过路的大爷大妈大哥大姐,都往我这儿看呦!货真坐实新鲜出炉厂家直销呦!”我有成堆的“有趣”,却只落得打折叫卖,不甘呀不甘。小商贩只有不停共和才不会被老婆骂作猪狗羊,我只有不断写书才不会被人遗忘。《都往我这儿看》是我的第四本书,从照片上看,虽然我能保持面部青春永驻,但无法阻止自己向成年逼近。
五年级学生蒋方舟和她的同班死党们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前期,他们的成长痕迹中带有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他们敏感,好奇,而叛逆。在他们的生活中,电子游戏成为日常进行的主要动力,电视广告像台词一样脱口即出,成人因素充斥了整个少年世界,早恋、发育等敏感问题随时爆炸出不可抑制的脸红心跳。总之,这是一个朦胧,躁动,充满未知的青春前期。
我的自理能力超差,总有一天我会把自己搞死的--洗脸被淹死,洗澡被烫死,不洗澡被脏死。她的幽默,就像用羽毛挠人家鼻子,刚一到高潮就立刻抽去羽毛,让人准备齐全好了的喷嚏,半路收回去。本书为享誉中外的“神童作家”蒋方舟对自己“重新梳理”后的另一种声音。
以锋芒毕露的才气和大胆惊人的话语风格,与你共享真实或虚拟的历史故事。《邪童正史》是以“邪童”的眼光,来歪解一个个中国历史小故事,虽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但正由于没有什么负担,才使蒋方舟的历史故事写得格外“淘气”和讨人欢心,你绝对能被她逗得很高兴。在神农个人档案的描述里,他是个生活有规律的人:"早上起床,晚上睡觉;吃食物,穿布衣,和一只麋鹿住在一起;知道妈是谁,不知爸是谁;没有害人之心,是个好人(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耕而食,织而衣,与麋鹿共处,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一场游戏以后,我又跳回了生活。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冷冽的旁观者,还剩下什么呢,生活本身罢了。没有神乎其神的功夫,没有细腻的情思,没有一智的言辞还剩下谁呢,我自己罢了。
天才解读天才。蒋方舟7岁写作,9岁出文集,无疑是文学界的传奇人物。身为一个文学奇才,她怎样看待“天才儿童”,怎样看待“学霸”?怎样看待“中国式教育”?蒋方舟用独特的视角击破常人的习惯想法,用随和却又犀利的语言讲述中国教育,揭示生活中不同观念下真正的“LOSER和WINNER”。
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反思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描画身旁被绑架的一代群像,重寻写作的意义。2008年秋天作者进入清华大学就读,2012年毕业,受聘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回首过往五年,课业之外,作者亦经常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及多种社会活动,生活不可谓不丰富不精彩。然而在忙碌与喧腾背后,作者却渐感迷失与困惑:参与的讨论越多,离真相仿佛越远;战斗檄文式的文章越写越多,却越来越不喜欢自己剑拔弩张的嘴脸。《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文章精选而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本书特别收录获得“人民文学奖”的长文《审判童年》。在四万余字的篇幅中,作者博采众议,纵横捭阖,重新审视与阐发涉及童年的若干命题,将戏谑的口吻与犀利的质问、游戏的精神与坦诚的剖析熔于一炉,读之或忍俊不禁,或瞠目结舌,令人耳目一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用宏大的词汇说话,而不只关心文学及与之相关的;俗世的乐趣,不再是常态,而是暂时逃避的去处。而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蒋方舟
“二零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最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同时,这也是一本病历,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