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的 “著作” 列表
“奥地利” 简介
奥地利共和国(德语:Republik Österreich,英语:The Republic of Austria),简称“奥地利”(Austria),是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国土面积83879平方公里。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平均气温1月为-2℃,7月为19℃。全国划为9个州,首都为维也纳。截至2022年4月1日,奥地利人口902万。
◎ 一场回归语言本质的冒险◎ 一个在焦虑和孤独中渐渐迷失自我的人◎ 维姆·文德斯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维姆·文德斯最爱的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 本书为小说集,由四篇小说组成,包括《守门员面对 罚点球时的焦虑》《监事会的欢迎词》《推销员》和《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在标题故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中,主人公布洛赫是一个当年赫赫有名的守门员。一天早上,他莫名其妙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以为自己被解雇了。他毫无目的地在维也纳游荡。他偶然犯下了一桩命案。他乘车来到边界上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匿起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通缉令,最后驻足在一个守门员前,注视着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扑住点球。在小说中,汉德克以其他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执念,以外在连续事件的极为细微的描素,传达约瑟夫•布洛赫注意力的偏差现象,小说中带有一股侦探悬疑的气氛。◎ 每一个句子都极美好,句子排列的顺序突然会变得引人注目。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一个句子如何从这处流向他处。那种写作的精确也足以给我拍片的灵感。——维姆•文德斯◎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约翰•厄普代克◎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最好的。——《纽约时报书评》
彼得·汉德克最重要的代表作,一部继承了歌德、黑塞以来的德语文学传统,具有漫游者气质的成长小说。刚结束中学的学业,20岁的奥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尔放弃了和同学一起去希腊的毕业旅行,决定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他失踪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随身带着哥哥留下的农学院笔记本和斯洛文尼亚语—德语词典,凭借这两样东西,柯巴尔发现了语言在叙述、转换现实中的魔力。穿越斯洛文尼亚之旅,实际上也是柯巴尔追寻祖先踪迹,发现民族和传统,寻找自我的历程。
《试论疲倦》收录了汉德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13年创作的5篇独具风格的叙事作品,即《试论疲倦》、《试论点唱机》、《试论成功的日子》、《试论寂静之地》和《试论蘑菇痴儿》。这五部“小说”对传统叙事形式的解构,比之汉德克之前所有的作品都要走得更远,几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它们是内心的独白,也是心灵的旅程。无论叙事形式如何变化,汉德克始终关注是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试论疲倦》中的疲倦是一种重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试论点唱机》则回忆和召唤逝去的时光;《试论寂静之地》所说的“寂静之地”竟然是厕所,作者以独到的表现风格完全超过了人们习以为常及不言而喻的东西;《试论蘑菇痴儿》塑造了一个虚构的对蘑菇着迷发狂的人物,从好奇、追寻、痴迷、癫狂,再到逐渐冷静、抽离、解脱,汉德克借此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本书由两部小说组成,包括《无欲的悲歌》和《大黄蜂》。《无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纸报道开始的。叙述者“我”立刻要义不容辞地撰写自己母亲那“简单而明了的”故事。在对这个女人命运的回忆中,她那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小农环境里,接受的是无欲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终依然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语言模式对自我生存的毁灭,于是自杀成为她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作者以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表现了母亲生与死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一种启人深思的愿望,一种值得向往的生存,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
本书为小说集,由三部小说组成,包括《左撇子女人》《短信长别》和《真实感受的时刻》。《左撇子女人》的主人公玛丽安娜似乎毫无先兆突如其来地解除了与丈夫的婚姻,要过上一种独立自主的日子,她好像神秘地幡然醒悟了一样。她独自承受着寂寞、忧虑、考验和时间的折磨,竭力保持独立,不屈从于任何世俗理念。
1.约瑟夫•罗特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和托马斯•曼的《魔山》、歌德的《亲和力》、卡夫卡的《审判》等一同获得《理想藏书》德语文学排名的前十,并同时获得最佳德语小说第八名。2.《拉德茨基进行曲》英文首版时,得到了两位诺贝尔文学获得者库切和戈迪默的推荐,戈迪默还为《拉德茨基进行曲》撰写了长篇导读。3.《拉德茨基进行曲》是一部哈布斯堡王朝的史诗!也是约瑟夫•罗特最具代表的作品。4.《拉德茨基进行曲》写的不止是特罗塔家族的命运,它也像征了整个奥匈帝国的兴衰消亡,作者把对帝国往昔的审视与怀念,全都倾注在他这部最为平实、看似平淡,却血脉喷张的作品里。《拉德茨基进行曲》通过描写特罗塔一家四代从1859年到1916年的经历,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逐步衰落。“拉德茨基进行曲”原本是对1813年前后反拿破仑的奥地利统帅拉德茨基和对哈布斯堡王朝往昔的颂歌。这部小说以此命名,表达了作者对帝国往昔的怀念,是作者唱的“一首奥地利的安魂曲”。面对20世纪的现实,作者深知奥匈帝国的“荣华”已经不可能恢复。一部杰作……约瑟夫·罗特的所有作品无异于是他运用现代小说写作技巧创作完成的一部悲剧集合体。除了托马斯·曼以外,任何一个其他的当代作家都无法达到像他这样的创作的整体性。他为我们竖立了一根永远不会停止攀爬的梦想标杆——卢卡斯把它称之为无法达到的目标。——纳丁·戈迪默 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二十世纪德语文学中最深刻、最优秀、可读性最强的文学作品之一:它和托马斯·曼,阿尔弗雷德·德布林以及罗伯特·穆齐尔的最优秀的作品相媲美。——哈罗德·布鲁姆 当代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 《西方正典》作者这是一本关于奥匈帝国末日的书,一本关于社会和人的末日的读本,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写就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爱伦堡,爱创解冻文学潮流的苏联犹太人作家《拉德茨基进行曲》是约瑟夫·罗斯的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作品通过特洛塔家族的经典传奇故事反映了一战前夕奥匈帝国的社会生活,是一幅文明衰落的完美画像,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约翰·库切 《纽约书评》
《异端的权利》讲述的是欧洲大陆在灿烂黎明之后重新沦为黑夜时的一个小故事。宗教改革英雄加尔文此时已经是日内瓦君临一切的最高统治者和暴君。而温和的充满人道主义气质的学者卡斯特利奥,以苍蝇战大象式的勇气,对加尔文的倒行逆施展开了英勇的对抗。如果不读茨威格的这本书,加尔文在人们心中完全是概念化的、光辉的形象:改革家、反封建斗士,他站在历史的一个阶梯上,与无数长袍长髯的伟人排在一起。如果不读茨威格,谁也不能那么明白地知道,就是这个因怀有理想而受迫害、遭追捕、不得不亡命他乡的新兴资产阶级,一旦登上权力的宝座,对那些曾是、甚至依旧是他的朋友和同志的人,会表现出那样的常人难以置信的专横、残忍与卑劣。这些人根本没有丝毫觊觎他的权势的念头,不过想就几个纯学术问题与他商榷――货真价实的商榷,因为文稿是在未发表之前,就寄给了亲爱的兄弟敬请指正的。
本书是世界文学文库中的一册,收入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等中短篇小说数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妙,文笔流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能把它当作寻常的小说,只有仔细研读,才能领略到作者那独特的写作风格及思想内涵。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文学的魔法师、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全部都是关于人类世界这个庞大的寓言体系的一部分,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卡夫卡用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象征洞悉人们生活的虚无、矛盾和荒谬,剖析人性的孤独、脆弱和绝望,以不朽而精辟的真知揭示生命及其生命置身其中的世界的所有真相。
本书自1870年首次出版以来,被翻译成24种文字,再版数十次,他的思想在后世被奉为莫索克主义,由此产生了现代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概念——性受虐。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小说讲述了一个为爱受虐的故事,它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一心想实现自己爱情幻想的主人公萨乌宁。萨乌宁是一个欧洲贵族,他爱上了美丽的旺达,觉得表达自己爱慕之情的最好方式就是受她的奴役。旺达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差役,并给他起名为格列高,然而,她认为格列高的爱对她来说是莫大的耻辱。小说描述了萨乌宁的情感妄想,以及在冷酷无情的旺达身上所找到的理想的性爱方式。在这个忧伤痛苦的爱情故事里,作者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萨乌宁不同于常人的性倾向,并全景再现了他与他的理想伴侣——旺达之间的真实情感历程。一百多年来,作者萨克·莫索克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穿着裘皮大衣的维纳斯》被认为是继法国作家萨德之后的情色经典之作。作者将生活哲学和情色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痛之爱和爱之痛进行了酣畅淋漓而又精致入微的描绘。
《风流间谍》主人公托马斯·列文是个热爱生活向往和平渴望爱情的聪明而文雅的银行家,然而由于命运的捉弄,他竟然身不由已地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间谍战中的关键人物。谍海浮沉,飘泊不定,九死一生。这个超级间谍一直在同不公平的命运搏斗,在向夺去了他的青春、爱情、友谊的各国间谍机关寻机报复。他一直奋力游出这个疯狂的漩涡,到和平的居住过隐姓埋名的生活,到理性王国去追忆失去的生命……《风流间谍》曾被西德《明镜周刊》列为一九八四年度世界畅销书,并被拍成十三集电视剧。因国情的关系,译者对原文作了大的删节,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