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神似祖先 作者:郑也夫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11章 生长、衰老与生命周期

上一章 下一章

正是人类的早产导致了幼体持续(neotenic),即漫长的幼年成长期。

这一讲其实不想讲完整的生命周期。只准备讲人类生命周期的开头与结尾,即成长期与衰老期,“中段”姑且不论。也可能是因为“头尾”更吸引人,“中段”似乎没有那么大的魅力。

寿命的意义是什么?对个体这是不待言的,因此也无须讨论。需要讨论的是寿命对群体、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除了龟和象之外,与人类社会相比,动物的社会几乎统统是血气方刚,风华正茂,它们太年轻了。社会学家说,我们的社会刚刚步西方社会之后迈入老龄社会,世界上老龄社会的标准是人口中的60岁以上的人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达到7%。而在与动物相比,在思考人类社会所独有的衰老的含义时,我们才醒悟:人类早就构造了生物世界中的老龄社会,并且这社会越来越老,隋唐的社会要比夏商的社会老化,今天的社会比隋唐不知又老化了多少。无论社会制度和文化有着怎样的相对独立性,它毕竟是以带有无法摆脱的生物属性的某一人群为载体的。而那群体的老迈与年轻,不可能不对该社会的面貌与风格、制度与文化发生影响。特别是因为,在今后二十年中,我们的社会还将进一步老化,人口中高龄人的比重与日俱增,90岁左右的超老龄人口将成为一个常规的年龄组,因此寿命的社会意义将格外值得思考。简言之,它将带来三个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大自然把人类的新生儿过早地暴露在危险的世界中,是一个令生物学家们备感刺激的问题。多数解答者认为,人的头颅的尺寸与妇女产道的尺寸的矛盾导致了这一结果。20世纪最出色的灵长类解剖学家舒尔茨说:“当选择肯定有利于具有大盆腔的雌性时,选择无疑也不会利于孕期的延长,或至少不利于无限大的新生儿。”(古尔德,1977:69)利基说,骨盆开口增大以适应脑子的增大,但是两足行走的工程学的需要为之设定了限度。(利基,1995:36)实际上人类生产的胎儿已经过大,因而成为分娩最艰难的动物,他只好在婴儿远未成熟时生产。古尔德一语概括:“人类的婴儿是胚胎。”(古尔德,1977:63)

如何延长寿命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愿望。当代学者的新发现是在饮食上。其一是减少能量的摄取。专家在动物的试验中发现,对小鼠的喂食减少40%,其最高寿命增长了40%。对一些人做的试验显示,每天摄取1800卡热量半年后,体重、体温、血压、胆固醇、血清都明显下降。对老鼠的试验还显示,减少食物后老鼠的学习能力反而增强了:在学习躲避撞击的试验中,吃饱的老鼠明显逊色于食物热量受到限制的老鼠。(克拉克,1999:187)为什么减少摄取热量后身体状况更好了呢?答案还是在自然选择上面。野生动物长期以来在热量摄取上是受到限制的,饱食终日在那里是不存在的,留存下来的一定是半饥半饱生活的适应者。什么是正常的生活方式?就是“神似”祖先的生活方式,因为后者是久经考验的,是穿越了自然选择的剪刀的。要长寿还需多吃蔬菜水果。氧气是人类必需的,但氧化的腐蚀性也很可怕,铁都可以被它腐蚀。蔬菜水果可以抵抗氧化腐蚀。增加维生素E有助于生殖,也有助于长寿。可惜维生素E多在油料与坚果中,后者的热量较高。或许维生素E正好反映出生殖与长寿的某种对立。饥饿也是如此。当老鼠摄取热量过低,会暂停生育,当食物达到标准时方才恢复生育能力。

二、早产儿的特征及其深远意义

五、长寿的深远社会意义

一、人类的早产及其原因

“幼态持续”这个关键词是生物学送给社会科学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在漫长的幼年期,婴儿和少年的主要学习方式是什么?是模仿。模仿正是人类的内在特征给予道德建设的第二种帮助。模仿在一切文化传递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幼年期学习文化的过程中尤其如此。

衰老不是从中年后开始的,性成熟期(也就是青春期)过后不久,衰老就开始了。更有少数物种,比如袋鼬,雄性交配结束后立刻死亡,死亡前发生的是一段疯狂的交配。出生在河流中的鲑鱼在大海中生活四年后返回出生地产卵,它们一进入淡水就停止进食,却顽强地逆流而上,产卵后很快死亡,它们腐烂的身体促进了藻类的生长,成为幼鲑的食物。(戈斯登,1996:11—17)性必然导致衰老,曾经是一个流行的观念。现在它的普遍性受到质疑,但是与此相关的理论仍然活跃着。一些学者认为,激素被证实同时是繁殖和衰老的触发物。切断了菠菜的花朵,它的其他部分生存得更长。多数动物的雄性比雌性老得更快。人类男女的寿命相差7岁之多。阉割的袋鼬的寿命更长。据说阉人的寿命也更长。为什么雄性和男性寿命更短?尼斯与威廉斯的解释是:“雄性的生殖成功十分依赖它的竞争能力,雄性在生理上要更多地奉献给竞争,因而对自身身体的保护便相对较少了。它们的生活游戏是为了更高的赌注而表演。如果特别强壮的雄性能够成为更多的子女的父亲,而平庸的雄性便没有后代,为了达到十分强壮的目的,就必须付出重大的牺牲,在这个过程中牺牲掉的可能就是和长寿有关的因素。”(尼斯,威廉斯,1994:122)

四、衰老的原因

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由来》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生命的早期,正当脑子的感受性强时,将某种信念反复不断地灌输就似乎可以达到几乎是本能的性质。”

低等的哺乳动物大多生命周期短,头小,社会行为简单,孕期短,每窝产崽多,幼崽出生时发育不全。而高等哺乳动物大多生命周期长,头大,社会行为复杂,孕期长,每胎产崽少,幼崽出生时发育良好,已具有一定的能力。人类是个令人费解的例外。他的生命周期不是最长也名列前茅,他的头最大,社会行为最复杂,每胎产崽最少,而出生时发育不全,出生后的成长期最为漫长,竟达十七八年。大象在出生十一年内发育成熟,在子宫内的时间竟长达二十二个月。(格林菲尔德,1998:68)人类的孕期只比猩猩长几天。而“人类的脑出生后的六个月才达到黑猩猩出生时脑所占的比例”。(帕辛厄姆语)(古尔德,1977:68)“与其他灵长类相比,我们是以蜗牛的速度在成长和发育”。相对于发育速度,人类的孕期显然太短。生物学家估计,如果人类的孕期与生长期合乎比例的话,婴儿在子宫中还应待上七个月至一年。(古尔德,1977:67)

人类成员中的早产儿与正常人相比,呈现出这样的特征。那么整个哺乳纲动物中的早产儿,即人类,同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又该具备什么特征呢?换言之,早产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后果?

但是因为那时候人类超长的幼年期还几乎没有被发现和提出,早产不觉,后果何来?而今天人类对自身的这一特异发育过程的发现,激活了当代生物学家以及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去思考其非同凡响的后果。波特曼说,这种提前出生必定符合心智的功能要求。他认为,人类作为习得的动物,需要离开黑暗的无争无扰的子宫,以易变的胚胎,去获取子宫外环境中丰富的影像、味道、声音和触摸。(古尔德,1977:68)博金说,如果生长中的儿童和成人的身体尺寸有大的差别,则儿童可以更好地向成人学习,可以建立起师生关系。(利基,1995:35)如果幼儿身材是按照与猿相似的生长曲线所能达到的高度,则可能产生对抗而不是师生关系。利基说:“人类通过强化的学习变成人,人类不只是学习维持生存的技能,而且还学习传统家族关系和社会规律等,也就是文化。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的适应,儿童期和成熟期的不寻常的形式使这种适应成为可能。”(利基,1995:35)迈尔则说:“人和一切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其行为程序的开放性。道德规范是铭记在幼婴的开放性行为程序内。人类的这一开放程序的巨大容量才使道德的形成成为可能。在幼年期奠定的基础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维持一生。”(迈尔,1988:88—89)

三、人类与动物寿命的对比

“十月怀胎”是人类生育的特征。但也有例外,比如七个月,八个月,这些婴儿被称为“早产儿”。人们一般认为早产儿大多聪明,同时又认为早产儿大多不够“厚道”。常识是经验之谈,应该有概率上的意义。但为什么早产儿聪明,为什么不“厚道”,似乎少为人道。其实道理并不深奥。早两三个月来到这个世界,就早两三个月接受外界的刺激和信息,大脑得到更好的开发应该是合乎道理的。人们不是一向讲究“胎教”吗?“早出来”的效果自然应该胜过胎教一筹。胎教中受教者的唯一的感受器官是听觉。而出生后的婴儿则是以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味觉,全方位地感知外界。但是“一分风险一分利”。如果早产只有利益,没有代价,“十月怀胎”岂不是成了自然选择弃优择劣的证明,岂不是越早出生越好。早产是有风险的。或许正是早产儿较早地面临风险,使他们有了更多的防范、戒备的心理和性格,这种性格便是以后被人们贬低的不“厚道”。这应该是形势使然的。

发生在形而上层面上的是,社会性格的巨变。以28岁为人口年龄中轴线的社会同以50岁为中轴线的社会能够拥有同样的性格吗?年轻人的性格是天真、单纯、理想、进取、轻信、决绝、少束缚、敢冒险、对复杂性估计不足。老年人的特征是阅历广、参照系多、三思后行、跟随惯性、不轻易冒险、老谋深算,乃至多谋无断、保守苟且。又因为在社会有机体中总体不等于个体之和,所以对社会性格的评估将是格外困难的。

还有一种微观的解释,认为有一些多向性基因,对年轻人有利,对老年人不利。比如,有一种基因能够促进铁的吸收,使年轻人避免缺铁性贫血,但是到了中老年铁在肝脏的沉积导致了肝硬化。还有一种基因增加胃酸,对年轻人可以提供对感染的额外保护,但却增加了老年人胃溃疡的可能性。这些基因无疑会被“选择”,因为它帮助了生殖期的年轻人。

发生在有形层面上的是,赡养系数的变更,养老金的增加,这问题单纯却严峻。

人寿几何,是个古老的问题。现代社会通常以两个指标来测度它。其一是该社会的平均寿命,其二是最高寿命。两个尺度作用不同,后者更能显示人类寿命的潜能。这指标最简洁不过,但是获得可靠数据殊为不易,因为很多当事者编造年龄,或是以高寿为荣,或是以此骗取一些福利。很多高寿地区的传说其实只是编造的故事。经过学者们的推敲辨伪,人类的最高寿命也就是120岁,并且虽然平均寿命一直在增长,最高寿命似乎是恒定的。

为什么生命会衰老?这个问题似乎是古老的,实则不算太古老。在狩猎时代,人类几乎不存在这一问题,在野生动物中至今不存在这一问题。残酷的生存竞争,不待一只动物衰老,就将它淘汰出局了。猎豹何等迅捷,但其猎物瞪羚也不含糊,只要猎豹的身体略有小恙就可能饿死。因此我们看到的野生动物总是精神抖擞,绝少衰老疲惫。衰老曾经不是问题。衰老是在人类选择了农业和定居,改善了安全和卫生后,才大面积地降临的。

动物寿命几何,竟也是一个难题。野生动物的寿命,无论是平均还是最高,都极难掌握。人工饲养的动物,为了商业目的往往提前屠宰,少数寿终正寝者数量太小,不足以称“最”。

在几乎所有的社会学教科书中都有一个章节叫做“社会化”。“社会化”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含义就是上面所说的获得社会品格,接受一种行为方式的过程。低级动物的行为方式主要是先天得来的。高级动物的行为中则包含更多后天习得的,人类更是如此。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无助的动物,只有在接受了“社会化”后,才成为一个人。社会化主要发生在一个人的成长期,当然成年以后也要经历“再社会化”。如果你跟着社会学家的逻辑往前走,会觉得头头是道。但是有一点他们没有解释,就是为什么动物的行为中后天学习的部分小?人类的哪些与动物不同的身体特征导致了后天学习的顺利进行?为什么人类绝大多数个体没有拒绝“社会化”呢?这是重要的问题,却不是社会学家所能解释得了的。可以说,如果没有了“幼态持续”,“社会化”将难于进行,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和同期的全部非正规教育都将难于顺利地进行,人类的道德将不复存在,人类整个的文明将是另一番模样。

有形与无形中间的是社会权力层面。长寿将使未来社会中增加一个年龄组或曰一代人:70—90岁的人。权力的博弈因此将更趋复杂,因为凭空多出了一彪人马。退休很可能将不再是让老人出局、缓解竞争的充分和当然的理由:其一,长寿延长的不仅是衰老期的寿命,它延长了生命的每一段落;其二,退休是以体力为基础的工业时代的逻辑,老龄人与年轻人在脑力上的差距远没有体力上那么巨大和昭然;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像女权主义一样,“老权主义”一定会出场的,人家有权利,有理由(尽管各年龄组的人看法不同),为什么精神矍铄就作壁上观呢?以前没有“老权主义”原因很简单:老人群体还小,还没有权利意识,现代的权利意识是有传染性的,老人也不免疫。竞争中老人有劣势也有优势。劣势是工业社会中的退休制度和习俗,这是他们恋栈的障碍;优势是他们在社会上最有发言权,他们不是在无权的位置上争夺权力,而往往是在权力的位置上捍卫权力。一句话,长寿将增加社会权力分配的变数和复杂性。

文化的最主要成分是规范。规范的建立意味着多数人已经自觉或在无意识中遵循一种行为准则,惩罚只需针对少数人了,惩罚也只是在此时才有效。于是规范成了关键。规范是如何产生的呢?规范同一切文化一样,是人造而非自然的产物。因而它的产生首先依赖于创造和革新。创造和革新就是文化上的突变。没有突变就没有进化。但创造只是产生规范的第一步,要成其为规范,还要使这特殊的人造物被多数人自觉遵从。这后一半过程所要做的实际上就是复制。生物进化所以依据并集中体现于基因,在于基因有一个伟大的功能——复制。文化若企图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基因,它就必须有另一套突变和复制某种特征的能力。生物的复制功能是垂直进行的,而文化的复制功能不仅垂直而且水平——可以在同代人中复制。这种复制能力,一般而言指后天学习,具体和准确地说,就是模仿。模仿的伟大功能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提出的。塔尔德认为,发明和靠模仿来普及其成果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塔尔德和他的继承者——在文化群体选择理论上卓有建树的博伊德认为,模仿是一种基因,模仿者基因的进化会导致其持有者避开个人学习,复制出个人行为方式。自然,这远非一种共识。但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认识到模仿作用的重要意义。相反,一个好的想法,如果必须经过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的独立创造和试错去获得,那成本显然是无比昂贵的。进化过程中的生存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比较成本,很多物种为什么倾向于结成群体大约仍然是为着这一目的。群体规模的扩大往往在群体间的竞争中带来优势,而规模的扩大又依赖并反过来要求规范具有更大的效能。

衰老的原因神秘莫测。自然选择不是可以将物种身上的很多缺陷淘汰掉了吗?为什么衰老没有遭到淘汰呢?对衰老原因的最主要的解答正是从自然选择出发的。自然选择下的“适者”有着更多的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后者是关键,有了繁衍才有“适者”的生存和延续,丧失繁衍就不是适者。而物种的繁殖期是在衰老之前,即使繁殖者身上带着导致衰老的基因,这种基因也一定会传递下去,因为它繁殖成功了。削弱动物青春期生存和繁衍的某种基因,一定会被自然选择淘汰,因为这样的动物无后代,或少后代。而衰老不在此列。换言之,如果某一物种只在高龄时交配,其未老先衰乃至不能交配生殖的基因就一定会被淘汰出局。可惜生物世界的事实统统不是这样,因此自然选择的残酷剪刀独独放过了衰老。

当然学者们好歹还是搞出来一份动物最高寿命的对比。海龟175岁,人类120岁,象70岁,黑猩猩50岁,马46岁,猫28岁,猪27岁,羊20岁,狗20岁,鼠4—5岁,鹦鹉90岁,秃鹰75岁,野鸽30岁,鲈鱼25岁,等等。

漫长的成长期与模仿相结合,给了道德和教化用武之地,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基因为个体所设定的行为程序的重组。重组不可能抹去基因的痕迹,但它毕竟给了社会和文明更牢靠一点的基础。一个成年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活动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的。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