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的最后一件——“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了。
《茶经》记载了我国种茶的历史、源流;茶叶的品质、生产技术;煮茶用水和火候;茶品鉴赏等综合知识。是对唐代以前茶学的总结,对后来茶叶的生产和饮茶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他的贡献,人们尊他为“茶圣”。
据专家考证,南北朝时期,中国商人在蒙古边境与土耳其人以茶易货,把茶带到了西方。以后又传到朝鲜、日本;传到印尼、印度,遍及世界。现在,茶已经成为全世界风行的饮品了。
我国茶的原产地据说是在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几十年来,由于工作关系,除了西藏和台湾外,我几乎跑遍了祖国各地,有幸领略过我国少数民族烹茶的高超技艺。在甘肃撒拉族同胞的餐桌上,我品尝过甜香的“三泡台”;在夏河的拉卜楞寺,我初尝藏族纯美的酥油茶;在广西侗族的竹楼里,我吃过鲜美的“打油茶”(油茶是用茶叶、糯米、玉米等原料加油制成,饮茶时茶叶和配料一同吃下);在内蒙古草原我享受了牧民浓郁的“奶茶”……看来,“茶”早已深深地进入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多种多样的功能了。
我从英国留学回来以后,经常下农村和小城镇做社会调查工作,有时会到当地的茶馆坐坐,我发现茶馆实际上就是附近农村交流社会信息的中心,四面八方来的茶客把信息带到茶馆,再从这里散播到附近的农村里去;有的茶馆里还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比如有说评书的、唱京戏的、评弹的等。所以说,茶馆又是群众休息、娱乐和社交的中心。
30年代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曾亲身体会过英国人喝午茶的习惯——每天下午4到5点钟,教师和学生都放下手头的工作,到茶室去喝茶、聊天。其实喝茶是引子,大家借此机会交换意见、互相通气、增进感情,成了一种社交活动。看来,茶已经超出了单纯作为饮料的作用了。
1998年6月
陆羽,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天门县),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从小被抛弃,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了他。积公是个饱学之士,且好茶。陆羽受此熏陶,少时便得艺茶之道。十一二岁后离开寺院,流落江湖。后定居浙江湖州,潜心研究茶学,历经10余载,于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最早懂得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样算来距今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提到《茶经》,我们不能不想到它的作者——陆羽。
茶不仅仅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主要饮料,而且他们从实践中很早就懂得了茶的医药价值。《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历代医书多有记载饮茶的医疗保健功能。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很少对茶叶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对茶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得很少。去年我在江西南昌,看到南昌绿色工业公司请来专家、教授,为他们提供研究条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绿茶中提取出一种叫茶色素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种物质对治疗和防治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很有作用。我们的科技人员应用科技知识,终于从传统的东西里推陈出新,创造出新东西,从而使茶叶身价倍增。
日前,我在报上看到,地处大别山南麓的湖北英山县依靠茶叶摆脱贫困的消息。英山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扶贫县,多年来老百姓过着“吃粮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的穷日子。县领导经过长期摸索和研究,终于选准了以茶叶生产为突破口,依靠科技,走农业产业化和种、养、加综合开发的路子。经过几任领导和群众的努力,如今英山县309个村,“村村有茶场,山山出佳茗”。县领导不仅组织群众种茶叶,而且鼓励乡、村、组、户多层次发展茶叶企业。每年由县委、县政府牵头举办一次茶叶节,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把英山茶叶推向国内外市场。在今年的第七届茶叶节上,他们与20多家经销客商签订了购销合同,成交茶叶300万公斤,成交额达4200多万元。如今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人均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茶叶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0%。到1997年底,英山的贫困人口已由1990年的11万人减少到不足6万人,其中约有50%的贫困户是靠种茶脱了贫。小小茶叶已成了英山富县富民的大产业。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表示了这七件事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之密切,然而排在最后一位的茶,却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攀上了关系。“茶文化”也是古往今来人们爱谈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