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钟南山传 作者:叶依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十八章 当选院士

上一章 下一章

于是,钟南山于1992年在美国著名的胸腔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主题是:没有症状的气道高反应性是否为隐匿性哮喘的指标?副题是他对有气道高反应性的年轻学生,在两年之内的追踪结果。钟南山研究发现:其中有20%的患者,两年以后发展为哮喘。而这些病人最初没有哮喘症状,只是有气道高反应性。

能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要经过极其严格的考量和筛选的,更何况是高票当选。

“人最重要的是承认落后,因为承认落后并不是坏事,是为了不甘落后。不要以为自己的条件差就不行,要自己创造条件。”

价格高达五六千美元的诊疗仪器,被简化为一个诊病的峰流速仪。这个小仪器,发达国家不需要,但是在中国,它体现了钟南山一贯坚持的传统医学思想:简单、方便、廉价、实用。寻求低廉的用材、简单的手段,治好病人的病痛。

这个简单而有效的仪器于1986年制作完成,是首创的TAR一型检疫组织胺支气管激发试验仪器。它使得钟南山能够在广大的基层来进行支气管激发实验。正因为在基层大面积做了支气管激发实验,所以可以早期发现一些没有哮喘症状,但是有气道高反应性的病人。这对于钟南山的医学研究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钟南山的口碑好,广大患者对他的满意度高。《羊城晚报》曾经有一个经常写评论的老报人,写过很多很有战斗力的评论,他的笔名叫微音。微音写过几篇关于钟南山的评述文章,歌颂他视患者如亲人的高尚医德。媒体最早是从1981年开始报道钟南山的。《羊城晚报》当年报道他的那个记者后来是副总编辑,叫王华基。他报道钟南山的那篇文章叫作《争气篇》,内容是写当时钟南山去英国进修时的经历,讲述了钟南山在英国的拼搏。那时,正好中国足球队在1982年世界杯预赛中输给了新西兰,全国人民都非常沮丧。王华基此时就写了这一篇题为《争气篇》的报道,意思是中国男子足球队虽然输了,但是我们中国人还是很争气的,比如钟南山。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钟南山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医学研究领域,就逐步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钟南山高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大家请钟南山发言,他并没有说自己如何的欣喜或者自豪,而是讲了一个观点:“我们学校很小,水平也不高,是一个不起眼儿的地方院校,但是我们这么小的学校也可以出院士。”

他说:“在我的一生里,这恐怕是一直占据中心的主导思想。”

章节插图教书育人

钟南山认为,选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人都是年事很高的,有很多成就的。而他自己连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都不多,只有一个三等奖,对他本人来说,当选院士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但当时正好碰上一个好政策: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必须有1/3是60岁以下的人。后来,钟南山开自己的玩笑说:“我就占了这个便宜,是59岁,年龄正好在60岁以下。”

中国的慢阻肺病人一般偏瘦;国外的患者都很胖,体重比较重。钟南山通过做一些测试,最早发现确实存在这个问题。这类病人因为消耗的问题,引起蛋白质不足。这一问题的发现,使得在慢阴肺治疗上采用更有针对性的营养疗法,这是从学术上提出的问题。钟南山的这个发现,发展了当时慢阻肺病人的营养食谱,从而为慢阻肺病人的营养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措施。

这个贡献难能可贵,就在于对人类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它类似于如何能够发现早期的糖尿病,病人没有症状,但是可以通过监测血糖,得知血糖高了就容易得糖尿病。再比如,如何发现早期的高血压?病人没有症状,但是通过测量,可以得知血压升高。又比如,如何得知病人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是否有哮喘?通过检疫的方法便可以检查出来。隐匿性哮喘与上述疾病,具有同等的可预防性,只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钟南山这一重大的贡献,直到现在,都被应用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呼吸医学研究和呼吸系统疾病诊疗。隐匿性哮喘,或者叫作无症状哮喘,它的定义就是哮喘在没有发作的情况下,也可以认定症状。这对呼吸医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革命性看法。而此前,国际通行的医学结论是,哮喘患者一定是有症状的。而钟南山发现,没有症状的患者,也可能发展为有症状的哮喘。一个医学结论从此被刷新。

还有,钟南山在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章节插图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对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是很注重人品的。其中一位教授梁先生回答说:“你问我这个钟南山,我觉得他不错啊,工作不错,对我们这些老教授也是不错的。”结果,侯云德就更认定钟南山这个“年轻人”了。

钟南山在1984年,就把这个技术简化成一个简单的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仪器、一个体积很小的装置:用几个自制的玻璃瓶进行雾化,里面装了不同浓度的激发剂。当为病人做检查时,只需让病人使用峰流速仪进行最大峰流速测定,以此来检测他有没有气道高反应性,从而说明这个病人是否患哮喘,因为气道高反应是哮喘的重要标志。

红线女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并曾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于1938年开始学习戏剧,从艺几十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她在艺术上勇于创新,创造的许多“红腔”名曲,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钟南山能够发现隐匿性哮喘,主要是因为解决了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在此前,医生为病人做哮喘气道高反应表现的症状检查,要用支气管激发试验来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需要很复杂的技术,一套仪器要五六千美元。在当时的中国,如此高的费用,无论医院还是患者,都还是难以承受的,也使很多患者难以得到及时诊断。

1995年,广州市人事局盛南方处长又动员了钟南山三次,希望他能够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真诚地对盛南方说,自己距离得太远了,根本不够格。

1992年发表论文,5年后被别人证实,2008年才被公认。一个造福于人类的医学结论,等待了16年!这一经过了漫长时日才被世界公认的医学结论,从此可以在许多国家应用。患者出现气道高反应性时,尽管尚没有哮喘症状,也可以得到医生及时的治疗,避免发生意外。提出隐匿性哮喘这个概念,在钟南山早期的医学工作中,是最重要的一个贡献。

1990年,钟南山突然接到一个通知: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对两个人进行表彰,一个是红线女,另一个就是他。事先,并没有任何人对他讲过。

终于,16年后的2008年,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篇论文,引用了钟南山关于“存在隐匿性哮喘人群”的结论。该文并且综合了那位加拿大学者很多的研究发现,得出的结论为:14%—58%的无症状气道高反应性,可以发展为哮喘。所以,隐匿性哮喘成为被《柳叶刀》杂志认定的概念,成为世界公认。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在80年代末,他通过创制的气道反应测定法和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在国际上证实并完善了隐匿性哮喘概念。再比如,他阐明了肺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平衡失调,以及多种原癌基因表达异常,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在他的指导下,他的研究生创制了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首次证实即使是早、中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有60%存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并制定了补充其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研制出适合国人的营养素“优特力生”;在医疗上将各类型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85%以上。

但是,申报表还是要填的,这是组织安排。

尽管有上述的骄人之处,但是当初对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压根儿没有做过什么考虑,因为他始终觉得:自己还不够格。虽然也申报了,他却没有抱什么希望。他更没有想到,最终的结果,竟然是高票当选。

中国的慢阻肺病人跟国外的不一样,存在着比较多的营养不良问题,医学上称作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这个概念与国外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大概有60%的慢阻肺病人蛋白能量营养不良,所以钟南山认为,早期对这些病人的治疗应该跟国外的不一样,应该多补充蛋白和脂肪。

比如隐匿型哮喘的学说,是说有些哮喘是病人自己感觉不到的,可以是无症状的。钟南山不但提出这么一个概念,同时附有一个调查,就是发现这些病人患病几年之后,有些会发展为症状性哮喘。并且,他还提出了一个对隐匿性哮喘患者进行发现和检查的方法。

章节插图给学生讲课

1989年和1990年,钟南山已经在国际上的一些知名杂志发表了论文。不仅如此,1993年,他被选为中国代表,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商讨撰写《全球哮喘防治战略》。这样的事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在业内是有轰动效应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钟南山从1983年开始,就担任中央及地方领导同志的保健医生。所以,中国工程院评委会对钟南山医疗上的技术水平是认可的。很多领导到广州来之后,都希望找钟南山看病。钟南山也经常到北京去会诊。评委们觉得,这几方面都是钟南山实实在在的资历和水平。

钟南山想说明的是,作为一个学校,要承认自己落后,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不甘落后。有了这一条,多小的局面也能干出大事业来。

1994年,组织上安排钟南山申报过一次中国工程院院士,没有通过。当时,他本来就没抱什么希望,所以也觉得自然而然。

正是由于这些成果,钟南山被聘为撰写联合国《全球哮喘防治战略》的中国代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并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在防治特别是抗击非典时,胸有成竹的钟南山。

有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叫侯云德,一直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病毒所任职。当时,他是中国工程院医学卫生工程学部主任、评选院士的组长。有一天,他打电话到广州医学院问:“钟南山这个人怎么样?他的学术水平还有人品怎么样?”侯云德分别找了两位老教授,他们两个平时在广州医学院讲话都是不留情、很厉害的。

尽管1992年钟南山就在国际胸科专业的权威医学杂志,发表了这样的论文阐明隐匿性哮喘的概念,但并没有很多人重视和响应。直到5年以后,有一个加拿大的学者,将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并在1997年将其理论和随访的结果,发表在英国《胸腔》杂志上,认为:无症状的气道高反应患者更容易发展为有症状的哮喘。这就证实了钟南山的看法。

钟南山虽然得奖不多,但是他在国外发表的几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论点具有创新性的发现,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80年代末,钟南山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隐匿性哮喘观点。这基于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