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以后,法显的处境就好得多了。各地方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方便,使他能够利用有生之年翻译从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带回来的经典。
法显,俗姓龚,平阳武阳(一说今山西临汾县西南,一说今山西襄垣)人,生于342年,卒于424年。在法显出生以前,他的三个哥哥都在七八岁时夭折。在法显出生以后,其父母为了让他健康长寿,在他三岁时就把他剃度为沙弥。数年后又因病被送进寺庙居住。10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叔父让他还俗,他拒绝了。20岁时,他受戒成为正式的僧人。
当他正式成为僧人以后,经常感到翻译过来的佛经不够完整,尤其是关于戒律的部分更感不足。于是,他于公元399年联合同学慧景、道整、慧应和慧嵬,一起动身去天竺寻求戒律。他们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来到张掖。在这里又遇到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五位同伴,共进敦煌。然后分两批穿越大戈壁,到达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在穿越大戈壁时,四顾茫茫,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全靠看太阳辨别方向,以一堆堆的白骨作路标。两批人在焉耆会齐后,智严等三人返回寻求资助,而法显等七人继续前进,从焉耆走到于阗。这一路也是千辛万苦。然而,在翻越葱岭时,他们又遇到了更大的困难。那里地势险峻,终年积雪,道路难寻,再加上天气变化无常,法显等人经历了九死一生。在辗转来到北印度以后,他们中已有人病故,有的返回中国,只有法显和道整继续向中印度前进。他们一路上观礼佛陀的遗迹,访求佛教典籍,学习印度语言和佛经。他们在巴连弗邑(今东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住下,法显在这里共学习了三年,而道整则终生留在那里。这样,当初与法显同行的前后有十人,现在只有法显一人独行了。他决心把求得的梵文佛典带回中国,便来到恒河入海口处,打算沿海路返回。他乘船南下,来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在那里住了两年。师子国流行佛教,也流传有中国没有的佛教典籍,法显尽量搜集,收获颇丰。两年后,他搭乘商船回国,不料途中遇到风暴,船破漏水,失去航向,漂流十多日,靠上一个小岛。在小岛补漏后,又经90天,到达一个叫做“耶婆提”的地方,就是今天印尼的爪哇岛。法显又从这里搭乘去广州的商船启程,不料又遇到风暴。船上缺少供给,有人甚至想把法显推到海里,但法显义正辞严加以反驳,那些人终于没敢动手。最后,船终于抵达陆地,一打听,才知道已经到了山东境内。
法显西行,由陆路去,由海路回,经历了30余国,历时15年。回国后,他写出回忆录《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一书,记载了他的行程和所见所闻。他周游印度时,正当印度的笈多王朝时期。他的记载对于研究印度古代的历史是极为重要而珍贵的资料。他还翻译了大量佛经,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他不屈不挠、孜孜以求的品格,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后人的激励。在他之后,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又有许多僧人成群结队地去印度取经,加上政府间的友好往来和商业活动的频繁,中印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
据《佛国记》和《高僧传》卷三《法显传》的记载,法显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对真理的顽强追求精神,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有这样一个故事:法显在寺中做沙弥时,曾与数十名沙弥一起在田里收割稻子。这时,一群饥饿的盗贼来抢稻子,小沙弥们都吓跑了,只有法显一人留下。他向那些人说了一番道理,那些人竟然放下稻谷走了。这件事使全寺数百名僧众都深感佩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西天取经的高潮,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伟大事件。而在这个高潮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要算是法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