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将新生儿当作“心理胚胎”来看待,它是一种精神,为了降临到这个世界上而孕育在肉体内。但是从科学的角度上看,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并非一片空白,他是个活的肉体,他有组织、有器官,这完全可以用科学仪器测量出来,但是我们指的精神却无从查考。这样精致灵活的身体难道是无中生有的吗?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动物,不仅具有外在的形体,还具备了潜在的本能。而在它的动作中,所有的本能都会被显现出来,这就是不同物种的个体特征。有人认为,动物的特征不应从它的外貌上归纳,而应通过它们的行为加以总结。所以,动物身上具有的那些植物所没有的特性,便可被统称为“精神特质”。就连动物的精神特质在出生时都这样明显,怎么能说人类的新生儿就没有相同的天赋呢?科学理论说,一连串物种繁衍的经验累积出动物现在的行为特征,人类的特征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人类起初是直立行走,后来不断地开发出语言和智慧,同时将这一切传给后人。
从婴儿时开始,孩子柔弱的生命之花绽放了,大脑从此有了意识,对周围的环境,他开始萌发好感,在努力实现自我的前提下,他的肌肉也能动了。
婴儿一出生,就站在了人生旅程的一个使人印象深刻的起点上。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他身不由己,也不具备做任何事情的能力,如同一个虚弱的或瘫痪在床的病人,需要得到别人的照顾。除了啼哭,大部分时间里,新生儿都会一言不发。而他一哭,我们就会直冲到他身边,仿佛有人期待我们的帮助。经过大概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新生儿会慢慢变得坚强,也逐渐像个“小大人”了。
关于人的内在特质是如何形成的,迄今为止还是个谜。我们要说明的是,人的制造从来都是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内在形成过程,就如同一件艺术品在展览之前,它的创造者一定是事先在静谧的工作室里进行了一番精工雕琢。
对于孩子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成长变化,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生长成“人”的过程。换个视角讲,婴儿长大成人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启动着新生儿身体的能量。这个能量一启动,新生儿的手脚就开始动弹,大脑也开始运作了。从此,新生儿不仅可以自由活动,还有了表达思想的能力,这就是人的“内化”过程。
对孩子的努力,我们必须给予理解和支持,因为这段时间是孩子人格发展和定型的重要时期,我们的责任是那么的重大,我们应尝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制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需要的环境。
这是需要我们用智慧去领悟的科学,也是我们发展这门科学长期以来的首要原则,因为在推断出人类发展史的最终结论之前,我们仍有很多工作要去完成。
在孩子试图转化的过程当中,人类必须面对许多内在的挑战。尝试理解还不存在的意志和思想,只是笑谈,但这种思想和意志迟早会控制和激励我们被动的身体。
相比其他动物,人类的婴儿出生以后,很长时间内都需要别人的照顾。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对新生儿的成长意义非凡。我们发现,其他动物无论出生时有多脆弱,几乎都得在极短时间内依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它们需要立马学会走路。一些食草动物甚至刚落地就得跟在妈妈后面颠簸,以避免成为肉食动物的猎物。同时,它们迅速地学会了与同类动物的沟通方式,如小猫学会了“喵喵”叫,小羊也知道了“咩咩”叫,虽然发出的声音很微弱,但还是能够听见它们连续的叫唤声。动物的成长准备期短暂且简单,可以这样说从一生下来,本能就决定了它的行为。你看那顽皮的小老虎出生的刹那,就能够自己站立了,甚至在出生后一天时间内,就已经可以在妈妈肚皮下灵巧地钻来钻去。
婴儿出生时的无助,一度成为哲学家们讨论的课题,不幸的是,医学专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却从未对此抱有兴趣。在他们看来,这种现象是一个自然存在的事实。虽然多数孩子都可以顺利度过这段无助的婴儿时期,但在孩子们的潜意识里,深深埋藏着这个时期的印象,并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心理后果。那些认为婴儿行动被动,心智也空洞的想法,真是愚不可及。还有人这样错误的以为,孩子在婴儿期过后之所以会奇迹般成长,完全得益于大人的精心照料和毫不含糊的养育。这些想法促使父母萌发了一种责任感,认为自己就是开启孩子内在特质的力量。于是,他们把培养孩子当作是在塑造一件艺术品,他们不停地提出期望,发布指令,美其名曰是为了发展孩子的智慧、灵敏度和意志力。成人认为自己承担了近乎神圣的职责,并坚信自己在孩子生命活动中的地位,就如同圣经里讲到的上帝一样:“上帝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人类。”
人格的形成是无形的,柔弱无助的婴儿对我们来说同样是个谜。我们只想到婴儿将来会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却无从想象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有何等样的成就。比起其他动物,婴儿柔弱的身体里具有更为复杂的构造和机制,每个婴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所具备的特殊意志促使他顺利实现自身的转化工作。不管是音乐家、歌手、艺术家、运动员,还是英雄、罪犯、圣人,他们都以相同的方式被生下来,只是他们每个人都怀着各自的形成之谜来到这个世界。正是这种差异,促使每个人去实现不同的抱负。
所以,这里面有一个隐藏的真理,可以用制造产品的方法来做比喻。现代机器可以快速大最地制造某些模样完全相同的产品,但有些东西却必须用手工慢慢制作出来,且各有不同。手工制作的价值,在于它具有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个比喻借用在说明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差别,动物就好比是被大量制造出来的产品,它们一生下来,就具有了与同种动物相同的特性。比较而言,人可以说是“手工制造”出来的,每个人都各有不同,是大自然雕琢成的艺术品。
假使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大人就应该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当孩子以“心理胚胎”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世界时,就赋予我们新的责任。那个柔弱而优雅的小东西,那个惹人疼爱,被我们用很多衣物包裹着的婴儿,就如同我们的玩具,一定会将我们的爱唤醒。
于是,作为心理胚胎的孩子,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他所处的环境里挣扎求生。事实上,像生理胚胎一样,心理胚胎也需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呵护,需要爱和温暖,需要人们对它的存在给予尊重,需要一个永远也不会阻碍它发展、能够完全接纳它的环境。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表现出他的发展趋向和相当的智慧天赋,最终他能够施展自己的能力。这时,如果大人很突兀地施加干预,就会令孩子的努力付诸东流,并使他们自我目标的实现遭遇挫败。大人的行为非常容易给孩子原始自然的心智造成不利影响,这大概就是人类在传承中失败的原因。现实的问题是,尽管孩子必须历经困难和付出长久努力才能够充分掌握和运用自己的心智,但孩子自己的精神层面没有丢失,只不过得花些时间才能将这种天赋展露无遗。
要知道,只有孩子才真正掌握通向自己心灵世界的钥匙,神化后的大人所形成的自傲让孩子备受苦难,可是骄傲不是向来被人类所耻笑吗?
孩子那懵懂的心灵,在成长过程中被逐渐打开并茁壮成长,它一点点地激发着被动的躯体,使它活跃起来,自我意识也被唤醒。但在现实环境中,另一股强大的力量却狂奔而至,最终将他的心灵左右。在如此环境中,没有人能体会到,也没有人愿意接受“人类可发生内在转变”的事实,柔弱的婴儿其实并未受到些许的保护,也没有人辅助他度过艰难的发育期,对婴儿来说,这个环境中所发生的每件事都成为一种阻碍。
另外,制造人的过程相当缓慢,其“内在特质”在他的外貌特征还未显现之前,就已经在逐渐形成,这可不是在拷贝一模一样的人,而是要制造出一个崭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