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印度” 作者列表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头像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印度
著作
12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奥修的头像
奥修 •印度
著作
10

奥修,1931年12月11日出生于印度喜玛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里。金色的童年使他充分体验了生命的奥义,在他21岁那年,他开悟了。1990年1月19日,奥修在他的崇敬者的欢庆中走完了他充满智慧和奉献智慧的一生。 奥修早年以极其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印度沙加大学哲学系,曾经获得全印度辩论冠军。在印度杰波普大学担任了九年哲学教授之后,周游各地演讲,从弗洛伊德到老子、庄子和禅,从古尔捷耶夫到佛陀,从耶稣基督到泰戈尔……根据他的演讲已经出版了650多种书,并被译成30多种文字行销世界各地。

吉达·克里希那穆提的头像
吉达·克里希那穆提 •印度
著作
3

克里肴那穆提(1895-1986)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1895年生于印度,1925年悟道,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与至乐的境界。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徒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 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译成了47国文字,在欧美、印度及澳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贝碧·哈尔德的头像
贝碧·哈尔德 •印度
著作
1

贝碧·哈尔德,1974年出生于查谟,悲惨凄凉的命运笼罩了整个童年。四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和继母给予的只是冷漠与打骂。十二岁时,在父亲的包办下,天真懵懂的贝碧嫁给了比她大十四岁的暴虐成性的男子。婚后的生活充满暴力与虐待,苦不堪言的贝碧终于带着三个孩子逃离夫家,远赴德里,去寻找她绝望茫然的未来……

释迦牟尼的头像
释迦牟尼 •印度
著作
1

梵名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略称为:佛陀。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 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之太子。母摩耶夫人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 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小憩,即于无忧树下产子,即是释尊。据修行本起经卷上降身品载,释尊诞生时,行七步,举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太子还宫后,命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摩耶夫人于分娩后七日去世,太子遂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育成人。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习学技艺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三等记载,太子少时随从婆罗门毗奢蜜多罗学习文艺,随羼提提婆,学习武技,皆悉通晓。及长,迎娶天臂城主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子罗侯罗。 据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等所载,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跋伽婆求道,复至王舍城受贤者阿罗逻迦蓝,郁陀迦罗摩子之教,以所学难臻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之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苦行生活,有净饭王所派五位侍者与之共修。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终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时,共修之五侍者误以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放弃苦行后,至尼连禅河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日(一说七日七夜)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时年约三十一岁。由此因缘,乃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释尊降魔、成道之经过,载于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修行本起经卷下六年勤苦品及降魔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分律卷十五等。 释尊成道后,于波罗奈城鹿野苑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此即初转正法之轮。五位侍者即有名之五比丘: 阿若憍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释尊至摩揭陀国,化度拜火教之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等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又化度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舍利弗及目犍连。其后二人成为释尊之两大高足。又于王舍城得国王频婆娑罗王之归依,王于迦兰陀长者,所献之竹园中建立精舍,供养释尊,称迦兰陀竹林精舍。至此,佛教教团之进展遂呈丽日中天之势。 此后释尊一度返故乡迦毗罗卫城,归依者众,如异母弟难陀、子罗侯罗、堂弟提婆达多、理发匠优波离等,皆剃发出家。又为舍卫城须达多长者说法,长者于舍卫城太子只多所赠园林中建立大精舍以献释尊,供长期安住弘法。舍卫城国主波斯匿王亦于此时归依。及净饭王驾崩后,释尊再度回国。后姨母波阇波提、妃耶输陀罗等亦剃发出家,此为比丘尼教团之始,波阇波提则为佛教教团第一位比丘尼。此后释尊巡历印度各地说法布教,无论贵贱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响甚钜。 释尊在世之最后一年,离摩揭陀国,北渡恒河,经毗舍离至波婆城受金工纯陀之供养,因食苏迦拉摩达伐而罹病。临终前于拘孙河作最后之沐浴,复至拘尸那揭罗城沙罗双树林,头北面西呈吉祥卧。夜半,释尊将舍寿前,对诸弟子作最后之教诫,而后平静入灭。 释尊之遗骸初置于末罗族之天冠寺施以火葬。由八国均分遗骨舍利, 释尊入灭之年,于王舍城之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经典结集。时以大迦叶为主要召集人,阿难与优波离各依其听闻佛说之记忆诵出经、律,复经大众讨论勘订,而成为后世经律之准则。此后历经变迁,释尊之教法遂分为以巴利语为主之南传系统,与以汉译经典为主之北传系统,广传于后世。

马诃德夫·德赛的头像
马诃德夫·德赛 •印度
著作
1

甘地传作者

总条数:6
上一页
第 1 页
下一页